1955年春,“潘汉年案件”爆发,许多与潘汉年有关系的人都被逮捕接受审查,其中就有一位时年六十四岁的老人。

按照流程,公安机关需要对每一个被捕人员进行审问,这位老人自然也不例外,然而面对审问,老人却始终一言不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起初,办案人员还以为老人是在作心理抵赖,便严厉地警告了他,可一连几次警告过后,老人依旧无动于衷。

就在办案人员打算择日再审时,老人终于开口了,然而这一开口直接让在场众人愣在原地,久久没有反应过来:

“我不是特务,我是地下党员,还曾抚养过毛主席的孩子!”

年少立远志,为理想光荣入党

这名老人名叫董健吾,被捕时只是一名再也普通不过的花甲老人,在上海做着推拿的活计,然而年轻时的他,是一名怀抱无限革命理想的热血青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少时的董健吾生活在清末时期的中国,清廷的腐败、列强的恶行、百姓的不堪,这些都被他看在眼中,尽管此时的董健吾年纪还小,但他的心里却已经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董健吾本名“守清”,是他的祖母为他取的,“健吾”这个名字是他长大后自己改的。

之所以改名字,是因为董健吾觉得“守清”有着“守卫满清”之意,而自己则是一个怀抱革命理想的人,却用着“守清”的名字,怎么看都不合适,于是他便为自己改了这个名字。

22岁时,董健吾考入了圣约翰大学,这是一所由教会创办的学校,除了一些基本的课程外,还开设有神学等教会学科,董健吾入学后便是主修神学。

在圣约翰大学里,董健吾结识了一批青年人杰,这些人杰有不少都是后来的大人物,比如宋子文、顾维钧等等,而与他们的相识,也影响了董健吾的人生轨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董健吾还受到校长卜舫济的赏识,因为他在学校里非常活跃,经常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再加上在专业上的努力刻苦,使得校长对他青睐有加。

在那段时间里,圣约翰大学的学生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校长卜舫济和董健吾一起在校园内散步,两人相聊甚欢,宛若一对多年密友。

遗憾的是,董健吾和校长的这段忘年交并没有持续很久,而让两人分道扬镳的,是1925年那场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当初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国各地群情激昂,许多地区的学生纷纷自发走上街头抗议,圣约翰大学的学生们也是如此,董健吾自然也在其中。

然而校长卜舫济却担心学生活动会给学校招来祸端,便亲自找到董健吾,希望他能够劝说学生们停止爱国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校长的请求,董健吾坚定地拒绝道:

“帝国主义的恶行,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安全,作为一名中国人,我理应站出来为人民发声呐喊,请恕我不能答应您的要求!”

拒绝校长后,董健吾还带领学生,亲手将圣约翰大学校内的美国国旗降下,随后升起一面中国国旗。

此事过后,董健吾和校长卜舫济也彻底决裂,不仅如此,他还被开除了学籍,董健吾因此无法继续留在学校,只能在上海圣彼得教堂内担任牧师。

作为学生,董健吾有着一腔爱国热血;作为牧师,董健吾同样如此,并且还因为牧师的职业,与我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走上了作为共产党员的革命生涯。

圣彼得教堂内,董健吾继续发挥着他的长处,积极的态度和专业的素养,让他深受教众的喜爱,以至于冯玉祥都听闻了他的名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浦化人(左)

不久后,冯玉祥让人将董健吾请到部队中布道,这个中间人名为浦化人,是董健吾在圣约翰大学的同学,除此之外,浦化人还有一重身份——共产党员。

董健吾进入冯玉祥部队时,正是国共合作期间,因此有不少共产党员也在部队中任职,董健吾也因此结识了一批我党人士。

比如担任冯玉祥部队政治部主任的刘伯坚,他和浦化人就是后来董健吾入党的介绍人。

1927年,震惊国内的“四一二事件”发生后,董健吾顿时看清了老蒋的真实面目,加之这期间和浦化人和刘伯坚等人的交流,使得他产生了加入共产党的想法。

这年年底,经由浦、刘二人介绍,董健吾正式入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从此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之中。

创办幼稚园,为同志抚养子女

董健吾入党后,组织决定安排他加入中央特科从事情报工作,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组织考虑到教堂作为有着特殊意义的场所,会接待许多各行各业的人,其中不乏政商界的大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圣彼得教堂

而董健吾正好可以利用牧师的职业来接触更多的人,对于搜集情报很有帮助。

当陈赓将这个决定告知董健吾时,董健吾很是惊讶,因为他从未有过情报方面的工作经验,好在陈赓几次劝说后,他这才没有推脱。

起初,董健吾以为由于自己没有什么经验,应该不会接到比较重要的任务,然而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后,却久久无法稳住心神。

那是在1930年的11月,陈赓找到董健吾,要求他利用牧师的身份创办一个幼稚园,专门用来收养革命烈士的遗孤以及领导人的子女。

这个任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陈赓还告知董健吾,即将被收养的孩子中,有不少都是中央领导人的子女。

除此之外,陈赓还特别嘱咐了一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赓

“现在革命正处于关键时期,组织无法支持你太多经费,所以你还得想办法解决经费。”

如此重要的任务,容不得半点马虎,那天夜里,董健吾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因为他几乎没有半点头绪。

为了顺利完成幼稚园的筹建,董健吾开始在教堂内募捐,但仅凭募捐得到的钱根本不足以支持创办幼稚园,不得已之下,董健吾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变卖家产。

董健吾在老家青浦有着几十亩的田地,这是他的祖母沈氏留给他的,将田地卖掉后,董健吾方才凑够了经费。

随后,他从同僚那里租来了两间位于如今江宁路的库房,简单收拾一番后,幼稚园便匆匆开张了。

董健吾将幼稚园起名为“大同幼稚园”,而且为了不被人发现,他还特地请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了匾额悬挂在大门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同幼稚园旧址

这样一来,就可以让他人以为这家幼稚园隶属于国民党,从而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

幼稚园成立不久后,陈赓便送来了第一批孩子,这批孩子中有不少烈士遗孤和领导人的子女,比如蔡和森的儿子、李立三的女儿以及挥代英的女儿等等。

送来幼稚园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的父母都为革命事业付出了生命,独留他们生活在世上,而董健吾则是他们唯一可以依靠的人。

因此,董健吾对待孩子们无微不至,甚至可以说是视如己出,在那段时间里,他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孩子们的身上,因为这不仅仅是他的任务,更是董健吾对革命先烈们的敬重。

1931年春节刚过,毛主席的三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被陈赓送到了幼稚园,董健吾也接过了抚养毛氏三兄弟的重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同幼稚园师生合影,后排:毛岸英(左一)、毛岸青(右一)、毛岸龙(右二)

到这个时候,大同幼稚园内已经有三十多个孩子,仅凭董健吾一人自然无法承担起照顾的重担,因此组织精心挑选了几名保育员送到幼稚园,和董健吾一起抚养孩子,然而不幸还是发生了。

就在毛氏三兄弟被送到幼稚园的几个月后,最小的毛岸龙患上了腹泻型口痢疾。

董健吾急忙将他送到广慈医院救治,尽管医生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最终还是没能挽回毛岸龙的生命,他的生命永远地停留在了四岁的年华里。

毛岸龙的夭折让董健吾痛不欲生,看着怀中年幼的孩子慢慢停止呼吸,董健吾紧紧地把他抱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将这世间最后一分温度留给小小的岸龙……

毛岸龙夭折了,可是更大的不幸还在后面,1932年,我党发生了史上最严重的叛变事件——顾顺章叛变投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顾顺章叛变

顾顺章的手中,掌握着我党众多的机密,其中就包括大同幼稚园的信息,而且上海地下党组织在他叛变后,立刻遭受到了堪称毁灭性的打击,眼看下一个遭难的就是幼稚园。

为了保护革命先烈和领导人的子女,组织毅然决定立刻就地解散大同幼稚园,三十几个孩子绝大部分都被紧急转移到安全地带,唯独毛岸英和毛岸青两兄弟,依然留在了董健吾的身边,由他继续抚养照顾。

此后几年里,董健吾带着两兄弟艰难地生活着,为了更好地照顾他们,董健吾将两兄弟送到了自己的前妻家中,和自己的儿子一同生活。

由于董健吾一家本就生活得较为清贫,两兄弟的到来为这个家庭又增添了一份重担,可董健吾一声不响,硬是用他那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支撑整个家庭的责任,始终不曾有过半句怨言。

从1931年到1936年这五年里,董健吾辛苦抚养着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因为此时两兄弟的年龄都在十岁上下,所以这段经历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岸英、毛岸青

后来长大成人的毛岸青回忆起在董健吾家中生活的那段岁月时,泛红的眼神中流露出浓浓的思念:

“那几年我记得很清楚,董伯伯对我们很好,这份恩情我永远都不会忘。”

时间来到1936年,董健吾按照上级的指示前往苏区,在返程途中经过西安,在此处他见到了张学良。

曾经,董健吾和张学良也有过一段交集,两人因网球和古玩结缘,还留下了一桩美谈,自那以后两人便成为了好友,多年以来天各一方不曾联系,如今再度相见,两人心中难免一阵激动。

闲聊叙旧时,董健吾向张学良说道:

“我收养了两个孩子,他们都是革命同志的后代,现在我想将他们送到国外上学,不知能否帮个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

这样的事情对于张学良来说再也容易不过了,他当即答应了下来,就这样,毛岸英和毛岸青在张学良的操办下,跟随李杜将军出了国。

之后,两兄弟又从巴黎辗转到前苏联,最后前往莫斯科求学深造。

至此,董健吾总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当年陈赓交给他的任务,如今终于可以“交差”了。

如断线风筝,为革命隐忍奋斗

送走毛岸英和毛岸青两兄弟不久后,抗日战争便爆发了。

淞沪抗战失败后,日寇的铁蹄踏进了上海,地下党组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由于汪精卫勾结日寇陷害国人,使得上海地下党也受到了严重打击,许多同志被迫撤出上海,转移到其他地区继续活动,董健吾也必须重新做打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精卫

在那段时间里,组织和董健吾的联系人更换得十分频繁,差不多每几天就会换一个联系人,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被敌人发现,潘汉年便是其中的一个联系人。

这天,董健吾和潘汉年取得联系,随后按照指示关闭了联络点并辞去了牧师的工作,转而以卧底的身份进入汪伪政府的中央警官学校做起了教员。

可在那种紧张的局势下,谁也无法保证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潘汉年在一次调动后,便与董健吾失去了联系,这也使得董健吾被迫只能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一般,孤身在敌人的阵营中继续作战。

此后,董健吾便默默地潜伏在中央警官学校,等待着重新和组织取得联系的那一天,这期间他多次利用职务之便,营救被敌人抓捕的同志,直到抗战结束。

1945年底,董健吾还没来得及和组织恢复联系,解放战争便打响了,董健吾想到自己或许可以继续在暗中帮助我党进行活动,便搁置了和组织联系的脚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战争

此后几年,董健吾继续在暗中奔走,先后营救了数位同志,并且还在解放战争即将迎来胜利时,前往苏州说服驻扎在该地的国民政府军队起义,为后来上海的顺利解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董健吾才总算停下了奔波的脚步,他和妻子回到上海,做起了推拿的生意,夫妻俩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如果董健吾在此时主动联系组织,以他的功劳至少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然而他没有,因为他始终记得,当初年少时的他心里的那颗革命种子:为中国的未来奋斗!

就这样,董健吾和妻子度过了几年的平静生活,直到1955年的4月,潘汉年因在抗战时期和汪精卫有联系而被审查,就此引发了牵连甚广的“潘汉年案件”。

许多和潘汉年有联系的人都被审查,董健吾作为受潘汉年指示而潜入到汪伪政府的同志,自然也在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潘汉年

虽然建国后董健吾并未主动和组织联系,但是他也没有改名换姓,而是一直使用的本名,因此在潘汉年的“交代”下,公安机关很快便找到了董健吾。

接下来发生的便是开头的一幕,面对审查,董健吾并未立刻亮明真实身份,直到最后无可奈何时才选择道出当年真相,这才使得董健吾和大同幼稚园这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浮出水面。

在和中央有关人员确认之后,董健吾立刻就被释放,之后的他还是和往常一样,在上海和妻子做着推拿的生意,过着平静的生活。

1961年初,董健吾的老友陈赓前来探望他,多年未见的两人喜极而泣,紧紧相拥……

闲谈过后,陈赓带来了中央的指示:委任董健吾同志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一职。

尽管此时的董健吾已经七十岁高龄,但一想到是组织的要求,也是国家的需要,董健吾没有多想便答应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健吾

人生最后的几年里,董健吾不幸罹患胃癌,即便是在疾病缠身之时,他也依然心系百姓,然而他实在是病得太重了,重到连简单的一句话都说不出口……

1970年12月25日,在距离新年只剩七天时,董健吾停止了呼吸,他的生命停止在了七十九岁。

一位长期战斗在秘密战线上,并做出卓越的历史性贡献的同志,在这一刻永远地逝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