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一辈子讲真话的人”,这是许多人对黄克诚的评价。这位新中国的传奇大将,因说真话“九上九下”而不悔,战争年代十次大难不死。1959年的庐山会议,他是有机会幸免于难的,奈何他宁折不弯、刚正不阿,不仅拒绝给彭总落井下石,而且坚持自己,把类似之前彭总的想法,用自己的话讲了出来,并帮彭总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9年6月底,刚从东欧考察回国没几天的彭总,突然接到中办厅的开会通知。在此之前的上海会议,彭总就受到了毛主席的一些批评。回国后的第二天,不辞辛劳的彭总,就来到国防部工作地,同时任总参谋长的黄克诚谈了一个上午。

彭总说自己访问东欧回来的感官,黄克诚讲国内当前的经济状况和军队情况。虽然可能没有直接提到“大跃进”这三个字,但它始终萦绕在他们的脑海不散。

关于庐山开会,彭总不知道自己该去还是不该去,合适不合适去。他拿着开会通知,在屋子里来回踱步,越想越烦躁,最后拿起办公桌的电话,打给黄克诚,要他代自己去开会,自己留守北京。

彭总一口气把事情说完后,黄克诚半响没回,最后婉言拒绝和劝说:“中央通知你去,没通知我去,我怎么能代替你?你是不是因为受了批评,心里不舒服?”彭总深深叹了口气,说:“谈不上不舒服,就是感觉很别扭。那好,我就去庐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彭德怀带着闷闷不乐的心情,“爬”上了庐山。会是7月3日开始开的,黄克诚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山上开会的事。7月16日,黄克诚已经得知彭德怀给毛主席写了封信,而且判断这封信带来的结果,是会揭开分歧严重的盖子,凶多吉少——但他没有想到会那么的“凶”。

当天,黄克诚收到中央要他立即上庐山开会的通知。还没等他思考完,彭真就打来电话,说要他和自己一块上山。7月17日,黄克诚到达庐山,而且住下。当时他住的房子位置颇为奇妙:对面住的就是彭总。

所以黄克诚刚进屋没多久,彭总就拿着他给毛主席写的信,递给黄克诚看。黄克诚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沉默良久才开口,他尽可能地顾及到彭总的感受:“彭总,你信的意见我赞成,但信的写法不好,部分措辞和提法过于激进。”

彭总说,自己是想借此引起大家的重视。黄克诚则说:“彭总啊,你总是感情用事。”之后,他们又谈了一些其他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次日,周小舟、周惠等人来到黄克诚住处,一番寒暄过后,话题直接转向了国家形势,然后讲到会议情况:会上有压力,不能畅所欲言。他们谈完后,黄克诚去找李先念交流了一下意见,黄、李的想法是相通的。接着,黄克诚又找到谭震林,谭跟黄的意见则是完全不同,反着来的。

黄克诚与谭震林的关系一向很好,两人知根知底,有数十年的交情;黄克诚知道,谭震林性子直爽,态度鲜明,不会藏着掖着,有什么都是当面讲,不会心存恨意,所以黄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跟谭震林吵了起来。

谭震林说黄克诚是先去找了李先念,受了李先念的影响,为什么不先来找自己?黄克诚解释道:“我跟先念的看法有些不同,不能说是受了他的什么影响。”

于是,两人开始了更加激烈的争论。谭带着不解的怒气说:“你是不是吃了狗肉发热,这样来劲啊!你要明白,我们找你上山,是把你当救兵搬上来,是想要你支持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克诚寸步不让,回道:“那你就想错了,我不是你的救兵,是反兵。”谁能想到黄克诚话里的“反兵”,后来成为他的明显罪证之一。这“反兵”二字,明明对应的是谭震林说的“救兵”。

之后,黄克诚与彭总一同跌落谷底,黄活到1976年,见到了平反的希望;彭则在1974年11月29日去世。1978年冬天,在黄克诚的操办下,彭总的冤案得到平反。当时,彭总的侄女将私藏在家中,彭总生前写下的《自述》,转交到黄克诚手中,希望他能送到中央。

黄克诚在阅读彭总《自述》时,几度落下伤心的热泪。其实黄克诚心里想得也很明白,对彭总的下场早有预感,只是没有想到会那么悲惨、那么突然。

黄克诚曾这样评价彭总:“性格刚强,遇事不能容忍,不大能适应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以不易和领导及周围同志搞好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类似的评价,毛主席也给过罗瑞卿。他们两人的优秀品质是相通共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