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引言:姚运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业内雅称“兰花王子”,他笔下的兰花婀娜多姿、清新脱俗,真正画出了“国兰”的气质与神韵,同时,他本人也有着一种超然物外的风范。在书画艺术这片广袤的天地中,姚运龙犹如一颗璀璨之星,凭借其独树一帜的兰花画作在充满艺术气息的北京城书画业内,熠熠生辉。他的作品恰似一阵清新而强劲的春风,以锐不可当之势迅速席卷开来。他凭借着无与伦比的绘画技艺以及对兰花深入骨髓的理解,不仅征服了无数艺术爱好者,更赢得了专业人士的高度赞赏与钦佩。无论是在庄重典雅的知名画廊展览中,还是在热烈活跃的艺术交流场合里,他的兰花作品总能如磁石般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引发阵阵惊叹与热烈的讨论。他的影响力如层层扩散的涟漪在京城书画界持续蔓延,成为了一个无法被轻易忽视的重要存在。他的画作,不仅完美地呈现出了兰花那优雅迷人的风姿,更传递出一种对美的执着坚守和对艺术的无比赤诚热爱。整个京城仿佛都沉浸在他所精心营造的兰花艺术世界之中,切切实实地呈现了笔落生花动京城的震撼效果。他以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卓越才华,为京城书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与迷人魅力,让人们对兰花绘画艺术有了更深的领悟与感动。近日,姚运龙先生来京参加一场艺术交流活动,笔者有幸拜访了这位慕名已久的画兰大师。

记者:大家都知道您的兰花作品几乎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那您为什么钟情于画兰花呢?

姚运龙:我自幼就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喜欢国学,看了很多中国文人墨客笔下的兰花,诗词也好,绘画作品也好,对我触动很大,可以说,兰花的品性已经在我幼年的心田就生根发芽了。兰花,是中国典型的文化符号之一,更被赞誉为“国兰”,它被赋予了高雅、纯洁、品德和爱国之情,常被视作“君子之花”。我这一生看似都在画兰,但实际上却是兰花的品性一点一点影响甚至改变了我的一生,让我潜移默化地向着兰花的品格不断靠近,兰花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您能不能具体谈谈创作兰花过程中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

姚运龙:谦逊、坚韧和自爱。我在寺院修行十年,兰花陪我度过了这段特殊的日子,换句话说,它更像一个与我同修的同道中人,我与它互勉、共进,我中有兰,兰中有我。兰花教会了我谦逊。在繁花似锦的世界中,它低调地绽放,不与群芳争艳,却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从兰花身上,我学会了在名利场中保持一份淡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些年也曾遇到很多坎坷,但是每次看到兰花,看到它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长,扎根于石缝,茁壮成长,这种精神就会激励着我在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将挑战化作成长的垫脚石。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独自盛开在幽谷,展现着生命的价值。从兰花身上,告诉我们要珍惜自己,不断充实内心,提升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些品质成为了我人生的底色,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始终努力保持一颗纯净、向上的心。可以说,兰花不仅是我的艺术灵感之源,更是我生命中的导师,引领我走向更加美好的人生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那您是如何将兰花的品格融入到作品中的呢?您可以从绘画技法上给我们介绍下。

姚运龙:好的。兰花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清雅高洁、不与俗流、生于幽谷也自芳,所以在用墨方面就要讲究素雅、简约、清新脱俗。我更侧重淡雅或者几近单一的色彩画兰,避免媚俗的艳丽色彩影响了兰花独具一格的气质。尤其墨兰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创作方式,画面大多以墨色为主,配以少量淡雅色彩点缀,这样的用墨方式既可以呈现兰花的质感,又能展现兰花的活力和律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您是如何渲染作品意境的?

姚运龙:中国画与西方画最大的不同就是作品意境的营造。一方面我采用虚实结合、留白的方式。前实后虚,方显空间的深度关系。实笔不肿,虚笔不浮。在画面中,虚实处理应该是矛盾的统一体,无虚则无实,无实则无虚,两者相辅相成,这样才能产生画面节奏。画面中有了矛盾再让其相互“和谐”,画面才有了“故事”,有了看点和趣味。另一方面就是在画面中加入诗文的形式,这是艺术与文学的深度融合,通过内涵丰富的文字来加深画面的意境,进一步体会画作的深层含义。有些时候,画面的内容有限,难以完全表达我的情感和思想,此时,配以诗文可以起到补充和延伸画意的作用,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更加完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我看到您的书法作品也非常具有特色,像您的兰花作品一样不仅清秀、高雅,还蕴含着风霜雨露的精神,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创作技法吗?

姚运龙:我的书法是在遵循和临摹汉简、魏碑、王羲之的兰亭序等书体传统的基础上,集众家之所长,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跳出传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借鉴了王羲之的书法创作灵感。王羲之的书法之美得益于爱兰,他将兰叶的各种姿态运用到书法之中,达到了神韵生动、随心所欲的最高境界。我国元代一件稀世名瓷《青花四爱图》梅瓶,取材于“王羲之爱兰”、“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可见,王羲之爱兰影响之深远。我在创作书法的同时,力求将书法也展现出兰花的美和气质,换句话说,书法也是我心中兰花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希望用迎风飘拂、婀娜多姿的兰叶书写出飘逸流畅的书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看得出,兰花已经融入到您的生命中。

姚运龙:是的。千百年来,兰花凝聚着太多的故事和传承,兰花的王者之香,君子之风,被中国人热烈地爱着,为它写诗,为它作画,为它歌咏……中国人对兰花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兰花的品格早已成为中国人集体性格的一部分,兰花之美,只有中国人最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与您的谈话中也让我对兰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兰花有什么品质对您产生了更加刻骨的影响呢?

姚运龙:(沉思片刻)爱国情怀。早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多次赞美兰花,“兰芷悦心悲,自感兴亡意,故为天下饰”,寄托了他的爱国之情,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种情感深深触动了后人的心弦,延续至今,被后人传颂。同时,兰花即使在严寒的冬日或酷热的夏季,依然能焕发出生机勃勃的姿态。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与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精神相呼应,成为中国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之一。中国兰文化伴随人们对其认识的深化而发展,源远流长,精深博大,有孔子咏兰、勾践种兰、屈原吟兰之美谈,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传承先辈们的这种情怀,用我的作品发扬中国兰文化,让兰的品质影响更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