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事关百姓福祉。保护区、姑苏区围绕“人的一天、人的一生”办好民生实事,持续推进全龄友好型社会建设,让更多的老年人切实感受到“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

作为姑苏区老龄人口占比最多的街道,吴门桥街道创新老年服务供给,积极整合辖区养老企业、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资源,推动养老服务从“老有所养”走向“老有颐养”,不断提升老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云养老”

居家养老更“智慧”

近期,“平安通”话务员接到了南环新村秦老伯的“一键呼”求助,表示自己呼吸不畅,身体不舒服。话务员询问后,随即为其呼叫“120”急救,同时联系秦老伯侄女告知情况,并全程跟踪了解老人身体状况,直至老人检查治疗后平安归家。

平安通应急救助是面向姑苏区老人的一项智慧应急服务,由吴门桥街道辖区企业居家乐打造,已有效解决六十多起紧急求助。而居家乐的“智慧”,远不止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更好地服务辖区老人,姑苏区依托居家乐率先探索“互联网+居家养老”的服务新模式,打造全国首个智慧居家养老“虚拟养老院”模式,提供智能居家安防、24小时平安通呼叫、远程健康监护等“云养老”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益于“虚拟养老院”,吴门桥街道围绕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健康安全、消防安全、日常生活等方面,为辖区众多有需求的独居老人安装了一键呼、智能烟感器、电器火灾探测器、智能门磁、智能水表等智能化设备,做到有诉求第一时间响应,有状况第一时间预警。

“课程+”

老年大学上出新花样

“原先报班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没想到不仅学到了烘焙技能,还能参与义卖帮助他人,很有意义。”看到自己制作的甜点很受欢迎,老年大学的张阿姨学习兴趣愈发浓厚。

近期,吴门桥街道“家门口的老年大学”春季班开班,并同步开展“课堂+”助老赋能计划。该计划借助吴门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线上助餐群开设“公益烘焙房”,将老年学员的烘焙作品进行线上义卖。义卖所得将为困境儿童、失独老人、贫困家庭等特殊人群定制公益课程,并组织特殊群体参与户外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有所乐,也要老有所为。本期课程还特别聘请10名“薪火拾光”老党员组建讲师团,让老党员发挥余热。目前,街道“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已开办至第四期,课程内容从书法、舞蹈、摄影等常规课程拓展到非遗文化、咖啡烘焙等特色课程,并开发线上精品课程,现已录制视频课程600多分钟。报名学员数从首期课程的200多人,增长到今年春季班的800多人,让“上学”成为老年人新风尚。

“有医靠”

家门口就医更便捷

“年纪大了记性不好,经常吃了这顿药忘了下顿,多亏了高医生时常上门提醒我。”家住南华公寓的独居老人吴阿姨对高医生的服务很满意。吴阿姨口中的高医生来自南华社区家庭医生工作室。

为满足居民对便捷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的需求,2023年,吴门桥街道南华社区试点成立家庭医生工作室。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家庭医生累计上门随访150余次,主要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问诊、换药、疾病筛查、体检报告分析等服务,让居民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街道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持续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新模式,不断培育壮大社区家庭医生队伍。目前,街道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覆盖率达100%,家庭医生常住人口签约率达51.7%,签约人数超10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达81.4%,签约人数超5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吴门桥街道老年人认知症赋能支持站点正在规划中,预计今年年底投入运营。该站点着眼于认知障碍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原则,通过科普—筛查—干预—照护的完整闭环,为老年人提供关怀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