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3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开幕。

历经20年的发展,文博会记录了中国文化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成为助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博会二十年:广东文化产业锚定新坐标

第二十届文博会吸引了6015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相比于首届增长了约七倍。

文博会在二十年间成长为“中国文化第一展”,也见证了广东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2023年,广东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5万亿元,增长6.0%,全国占比超过1/6(17.36%),文化产业规模总量连续20年位居全国首位。

这不禁让人发问:这一老牌展会历久弥新的魅力何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蓬勃发展的另一面,折射的是科技日新月异。一方面,文博会辐射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汇集十数万种展品,集聚了业界最前沿的技术潮流;另一方面,文博会的平台作用凸显,配套的各类首秀、首展、首发等增多,以交流、展示、交易、对接的多元功能日臻完善。

今年,第二十届文博会还在继续成长,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数字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展馆内,备受热议的大模型产品荟萃一堂,AIGC浪潮涌起;展馆外,云上交易与线下展会相配合,永不落幕的文博会加速成型。

社论丨加强中华文化创新,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仅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因此,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而其关键是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围绕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目标,广东不仅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同时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繁荣,不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贡献。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近年来,广东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以传承岭南文脉为主轴,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阵地,为传统插上新的科技翅膀,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现在,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广东的舞狮、英歌舞、功夫茶、粤菜、粤剧等传统文化,这些文化艺术形式也成为了社交媒体与视频平台的新热点与国潮的新主题。

广东既是经济大省又是文化大省,文化产业规模总量连续20年位居全国首位。产业土壤与文化基因的协同反应放大了文化产业的广度与深度,创造了更多新型文化业态与产品。喜羊羊、熊出没、猪猪侠等知名动漫IP出自广东,华强方特已在全国建成30多座主题公园;东莞生产和设计了国内近85%的潮玩;比亚迪、华为等公司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之中,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与自信心。腾讯制作了《三体》《繁花》以及正在热播的《庆余年2》等一系列爆款影视剧,其流媒体平台WeTV海外总下载量超2亿,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国影视综艺文化节目。

在新阶段,围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总目标,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最终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化。

中华文化创新发展要处理好守正创新与开放包容的辩证关系。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同时创新则需要开放包容的环境。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我们要在守正的基础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中华文化创新发展要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科技与文化是文明的两翼,前者创造更多先进的物质财富,后者则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两者相互支撑和促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与物质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涌现新技术,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对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创造新形态、开拓新空间,文化需求也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市场空间。

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要发挥以文弘业、以文赋能的作用。文化能够赋予经济发展驱动力,任何产品、服务、企业、产业一旦有了文化表达、创意导入,就会有故事、有内涵、有韵味,实现功能重组和价值倍增,比如制造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两端是技术与品牌(由文化塑造),我国消费升级表现为消费者更加重视精神体验。经济活动中的生产和消费都需要激活文化赋能的增值效应、牵引效应、融合效应,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围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总目标,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承担和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从探索者到引领者,广东文化产业何以长青?

文有脉,行必远。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塑城、以文兴业,文化的赓续传承甚至牵动着社会的发展、国运的兴旺。

而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就是典型的例子。

自2004年创办以来,文博会便以文会友、以展带商,吸引线下展商数量从700多家增加至3076家,参会国家和地区也从10个增加至108个,累计总成交额超2.8万亿元。近年来,文博会每年都会吸引国内外超10万种文化创意产品、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

文博会的“顶流”现象背后,折射的正是广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近年来,广东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和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大力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重点打造数字文化引领地、文化创意新高地、文旅融合示范地,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

2023年,广东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5万亿元,增长6.0%,全国占比超过1/6(17.36%),文化产业规模总量连续20年位居全国首位,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

广东文化产业何以长青?广东如何从探索者一路成长为文化产业的引领者?本届文博会上,或许可以一探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出圈”、产业“出海” :广东文化产业的“焕新密码”

水光潋滟,灯火通明,锣鼓声、呐喊声、欢呼声相互交融,热闹非凡。泰国首都曼谷的滨河码头夜市,见证了一个属于英歌舞的高光时刻。

“五一”假期期间,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与泰国春武里府旧罔县文益英歌队联袂共舞,实现了中泰英歌百年首次“合体”演出,再度在海外掀起“英歌热”。如今,英歌舞即将再次站上文博会的舞台,向世界弘扬岭南文化。

从伦敦到曼谷再到深圳,英歌舞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热潮,既“出圈”又“出海”。事实上,岭南文化的“出海潮”远不止于此。侨批、粤剧、醒狮、咏春……这些岭南文化符号在唤醒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的同时,也预示着广东文化产业迎来“出海”新时代。

脚踩改革开放的沃土,文博会是广东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一批批文化企业出海的助推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二十年间文博会不断推陈出新,如今不仅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也是全球文化产品交易的重要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本报记者 梁远浩 摄

岭南文化“出圈”秘诀是什么?

南财论道丨AI+如何为文化消费“上分”?

AI闯入文艺圈,文化消费诞生了哪些新场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文博会以大模型等新技术、新手段吸引世界来“赶集”。基于5G、VR/AR/M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文化新场景不断涌现,“云上文博会”让游客在现实和虚拟之中来回穿梭,数字技术在会展领域的应用在文博会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文化全产业链IP布局以及虚实融合互动体验空间、围绕5G技术应用打造智慧家庭场景、结合AI大模型的博物馆数智人、“AI+音乐”等全新的生态和产品,为推动文化消费,激发文化消费动能带来了不一样的“人间烟火气”。

从广东文旅“繁花”管窥高品质文化供给, “百千万工程”点燃产业新引擎

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强省,广东长期面对着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难题。但挑战往往也意味着机遇,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潜力板,其背后蕴藏的能量,足够“再造一个新广东”。

为进一步发挥文旅与乡村产业在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在5月23日开幕的文博会上,广东展团“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区”将集中展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在模式创新、产业升级、服务优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串联起包括清远、河源、梅州、肇庆、韶关等城市的文化特质,并通过展销结合、品推联动、活动赋能等综合服务,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1个地市齐聚文博会,六大主题打造粤派文化盛宴

全省21个地市、参展企业381家,携2万件文化产品,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集中亮相。

其中,广东21个地市依托当地特色文化产业优势,围绕“百千万工程”“现代都市文明新窗口”“岭南文化双创”“滨海旅游黄金带”“世界美食美味大都汇”“全球主题公园荟萃地”六大主题,以特色文旅产品呈现各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

“百千万工程”主题将串联起包括清远、河源、梅州、肇庆、韶关等城市的文化特质,集中展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在模式创新、产业升级、服务优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并通过展销结合、品推联动、活动赋能等综合服务,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的活力。

广州、深圳、东莞、中山、佛山、珠海等大湾区城市将以“现代都市文明新窗口”主题组团参展,集中展示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极致碰撞而出的创意设计产品,让人们直观感受湾区城市的潮流创意文化。

“岭南文化双创”主题展区则集中展现云浮、揭阳、汕头、阳江、佛山等带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广东城市推动岭南文化“双创”工程、挖掘城市在地文化让南粤遗珍重获新生的故事。

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金城:广东动漫产业不只是一个地理坐标,也是一个文化地标

近年来,以《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雄狮少年》为代表的国漫产品发展势头迅猛。

在国漫出圈的背后,离不开一群艺术创作者对国漫的守护与不断创新。从事漫画产业近四十年的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广州市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金城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为让国漫得到良好发展,他在广东打造《漫友》杂志品牌、创立中国动漫金龙奖、JC动漫馆、百年国漫馆以及全国插画扶持计划,并挖掘了一批青年漫画家。今年5月,他将携带自己的“极简少女”系列漫画作品参加于5月23日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文博会”)。

金城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国动漫版图中,广东的动漫产业是独树一帜的,广东形成了促进动漫产业良性循环的发展环境,成就了整个大湾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动漫文化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凝视城市:文博会20年 “松软地带”长出参天大树

“文博会让我感受到一种自下而上的、基于文化市场本身的活力。”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

相较北京、上海、广州等历史文化名城,南山科技园高端写字楼里彻夜长明的灯火,是深圳最为人熟知的一面。务实是深圳的城市底色,也是文博会的底色和特色。

魏鹏举说,传统的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模式可能使展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造血”机制,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尊重市场规律、由市场配置文化资源是其与生俱来的“基因”。

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的战略目标,提出将文化产业培育成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并确定翌年与文化部等国家部委联合创办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在目前的国情下,怎样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产业,大家都还在探讨。深圳又是一粒过河石子,大家都会摸着这粒石子过河。”时任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评价道。

成功举办六届全国性的“高交会”之后,深圳又打出“文博会”的响亮招牌。后者继承了市场化的理念,改变单纯的展览性质,让优质的文化产品获得更高曝光的同时,促成更多交易,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文化粤军向“新”而生 制造大省“奏响”文化强音

2023年,广东省文化产业规模总量连续20年坐上了全国头把交椅。数据显示,其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收2.25万亿元,独揽全国超过六分之一的份额;同时,6%的同比增速快于全省GDP整体增长,引擎地位继续凸显。

有趣的是,二十年前广东文化产业登顶全国第一时,恰逢文博会的种子开始在深圳破土萌生。多年来,大家对广东这个“坚钢硬铁、机械轰鸣”的制造大省开始“另眼相看”,注意到一股春风化雨、欣欣向荣的文化春风从南粤大地吹向全球。

如今,世界工厂的硬度和文化大省的柔度结合得恰到如处,也重塑了广东文化产业的新格局。当大家对于文化的想象仍徘徊于工艺创作、游戏动漫时,广东已向前一步踏进“赛博空间”,尝试以元宇宙、虚拟人承载起文化多元发展的新可能;广东以科技赋能文化,催生出多元共生的新业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文化大省攀向AI高地,大模型如何重塑文化产业

2024年新春伊始,Sora横空出世,剑指视频创作领域。很快,这一大模型落入艺术家和电影人之手,大量AI视频旋即铺天盖地席卷互联网。逼真的场景、流畅的运镜、生动的人物……自大洋彼岸传来的科技之磬,第一击选在了文化领域。

以Sora为开端,大模型领域的大事记突然稠密了起来。

昆仑万维、MiniMax相继迭代出了更新版本,ChatGPT-5预计最快将于6月正式发布;月之暗面(Moonshot AI)以超10亿美元的B轮融资拿下迄今国内大模型公司单轮最大融资,金额规模超过去年中国大模型领域融资总额……大模型动作频频,热度持续推高,抛出了一个又一个引燃科技界、资本界的话题。

于5月23日至27日在深圳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也将迎来“百模大战”的新浪潮。据悉,广东综合展将设大模型专区,集聚9家企业、实验室等现场展示,多种类型大模型一应俱全。

大模型遇上文创:如何解放文化产业生产力?

“借助AI大模型,李白能够为我作诗”。

云天励飞在文博会上即将展出的AI相框,上传图片录入系统,快速生成可以对话的视频,叠加AI训练,即可实现与人对话。这项技术可用于“复活”古人,用户可通过屏幕与古代诗人对话,助力国学文化推广。

当硬核科技碰撞传统文化,“AI+”正在给文创插上智慧翅膀。与此同时,在云从科技应用中,我们同样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按下鼠标上的录音键,对着鼠标说出需求,几分钟就能生成一个PPT文档,几秒钟就能生成一份视频脚本。在云从科技的演示中,这一内置“从容”大模型的AI鼠标,正成为解放生产力的“神器”。

2023年,云从科技推出国内首个支持自主定制的AI大模型鼠标并上线数字人“云月”,从硬件和软件两端展示云从大模型在人机交互领域的创新实力。据了解,这两款产品于5月23日至27日亮相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精准瞄准教育和直播两个文化产业关键赛道,输出“超能力”。

文博会,不仅成为AI明星企业们展示前沿技术的平台,也是观察大模型在文化产业落地的重要窗口。

大模型应用元年:企业探索“新航路”

AI大模型浪潮滚滚,正推动着千行百业的数智化进程。随着技术演进,2024年被视为是大模型应用落地元年。

企业如何开辟新的航路,利用大模型技术实现更广泛的行业应用,成为2024年以及未来发展的关键命题。

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也成为了关键词。文博会作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为各企业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探索如何在大模型应用元年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推动文化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其中,佳都科技、视源股份正是标杆企业。佳都科技作为链主企业之一,在AI+领域战略布局,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并在AI+大交通领域取得进展,发布了“佳都知行交通大模型;视源股份则瞄准教育场景中教学过程难追溯、会议场景中工作效率待提高等痛点,在教育、办公双赛道布局AIGC产业。

伴随着大模型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已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而商业化的探索也将继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 者丨丁莉 梁施婷 施诗 吴佳楠 陈思琦 林典驰 魏彤 见习记者林鹏

实习生程冰雨 王依玲 范逸 胡嘉美
编 辑丨张雅婷 李振 喻淑琴 孙超逸 倪雨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十届文博会,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南财精选”开设“文博会南财专卖中心”,直播间推出集团拳头产品南财金融终端、南财理财通个人版、21财经APP VIP会员、读懂数据资产入表试听课等一系列金融产品。

SFC

本期编辑 江佩佩

21君荐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