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华裔美国州长骆家辉:从政时疯狂打压中国,卸任后回中国捞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面派”这个词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个踩着无数在美华人的肩膀,靠着在美华裔同胞的无私资助,一步一步成功上位的首位华裔美国州长,他就是骆家辉。

国人本以为骆家辉的特殊身份能够为祖国谋利,谁能想到上任后的三把火却无情的烧向中国。

骆家辉带着美国佬无情的打压中国经济,大到进出口贸易,小到电子器件,打压手段相当狠辣。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这么丧心病狂?卸任后更是仗着华裔身份在国内疯狂捞金,那么他究竟捞到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做人“忘了本”

如果骆家辉是纯纯的美国人,看他的所作所为还说得过去。但他偏偏是华裔,虽说他在美国出生,但是身上流淌的,还是有五千年文明的东方血脉。

老祖宗教导我们:“做人不能忘本”、“吃水不忘挖井人”。

然而骆家辉成长历程,却是活脱脱的反面教材。

1955年,西雅图的繁华街角,一位5岁华裔少年说着一口台山话,面对身边的金发碧眼眼中有些许迷茫,但还有闪烁的梦想,这个少年就是骆家辉。

但是谁又知道一个世纪后,他的名字将被刻在美国政治的殿堂内。

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骆家辉的成功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祖父作为华盛顿州的家庭杂役,承受了时代的苛刻与歧视的冷眼。但正是这些铁与火的熔炼,锻造出早年骆家辉不屈的性格。

骆家辉的父亲在一家小餐馆担任厨师,而母亲在家里照顾着他和四个兄弟姐妹。

家境并不富裕,全家蜗居在一处保障房里,但是父母总是尽其所能给予孩子们最好的教育,每当晚餐后,母亲总是拿出几本旧书,让孩子们轮流朗读,这也是骆家辉小时候最珍惜的时光。

骆家辉渐渐长大。学校的图书馆成了他的第二个家,他沉浸在书海中,对世界的好奇与渴望在这里得到满足。

在家里,他常常围坐在收音机旁,聆听着新闻广播,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憧憬。

高中时骆家辉成绩优异,是老师眼中的骄傲,是同学心中的楷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领导才能也开始显露,他组织学生活动,发起社区服务项目,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奖学金,也为华人社区赢得了尊重。

或是他小时候被当地人歧视的关系,亦或是身上东方血脉的传承,骆家辉的性格异常坚毅,这也为他后来的求学经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72年和1975年,骆家辉先后攻取耶鲁大学政治学学士和波士顿大学法学博士。

毕业后他成为一名助理检察官,但是他的目标,远远不是这个小小的检察官,先后担任过议员、县长。

1996年在华盛顿州长的竞选过程中,骆家辉明白他的机会可能要来了。

骆家辉的竞选团队走街串巷,走进亚裔社区,倾听他们的声音和需求。他的竞选口号“携手共创未来”赢得了广泛响应。

竞选期间,骆家辉的家庭故事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热点,他的移民背景让他更加贴近民众。而他在国会助理和州议员任内的表现,让选民相信他是一个可以信赖的领导者。

骆家辉巧妙地将自己的族裔背景转化为优势,赢得了58%的选民支持,成功当选华盛顿州长。

他的任期内,华盛顿州的多项改革引人注目,包括教育革新和经济振兴,但最厉害的还是他在中美贸易关系上的作用。

可惜,这种好景没能维系多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上任“三把火”

骆家辉在上任美国商务部部长后没多久,许多在美华裔及国人对他的评价一落千丈。他在1996年当选为华盛顿州州长,那时的他被看作是中美友好的桥梁。

华人社区对他的评价普遍走高,期待着这位同胞能够在两国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彼时的骆家辉还确实受得起那份称赞。

在骆家辉担任华盛顿州长的时候,确实执行过许多有利于中美共赢的商业决策。

比如当时中美贸易的进出口额,光华盛顿州就占了一大半。而且盘点骆家辉以华盛顿州长身份出国访问的记录,中国是他访问次数最多的国家。

但当骆家辉上任美国商务部部长后,一场中美经济界新的对决正式拉开帷幕,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而骆家辉上任的“三把火”,却无情的烧向了中国。

第一把火:关税打击的冰冷波动。骆家辉首先挥舞的利剑是关税政策。

在他的领导下,美国对中国的碳关税、铜管关税以及钢铁关税施加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特别是铜管行业,美国是中国铜管产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之一。

加征关税使得中国铜管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大幅下降,据统计,骆家辉上任后中国铜管对美国的出口量锐减。

这不仅影响了中国铜管企业的利润,还牵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稳定。

第二把火:高科技产业的技术封锁。

在科技领域,骆家辉紧握技术壁垒的大门,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尤其是华为和中兴等标杆企业,实施了一系列打压政策。

这些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国企业在美国的业务,也影响了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据相关人士的分析,华为和中兴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大幅缩水。

骆家辉在公开场合宣称:“我们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不允许被中国超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把火:对出口商的全面围剿。

除了增收税额,骆家辉对中国出口商进行了全面的围剿。

他限制了对中国的橡胶、轻工业材料等关键产品的出口,许多依赖于美国市场的中国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有报道指出,这一系列措施导致不少相关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

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国内企业受到不小的影响,可能在骆家辉看来,这是维护美国经济安全的必要举措,但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对此,有媒体评价骆家辉:“他是比美国人更像美国人的华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骆家辉本人更是公开表示:“我是100%的美国人”。

骆家辉除了铁拳出击的政治手腕外,生活中也有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骚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纯纯“两面派”

2011年,骆家辉又迎来了新的身份----美国第10任驻华大使,而在整个在任期间,骆家辉把“两面派”这个词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方面想抱紧美国大腿,另一方面又想讨好中国想从中牟利。

来到中国后,骆家辉前脚刚表示,以华裔身份出任美国驻华大使让他觉得“既谦卑又荣幸,希望能发挥自身作用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后脚直接给美国驻华大使管的工作人员发起了PM2.5口罩,原因竟然是他们测的空气质量指数和我们测出的不符,空气严重污染。

这让不少人想起了之前还有位华人在美国发表的言论:“这里空气好,不像国内......”。看来“两面派”的人可不止骆家辉一个。

在任职期间骆家辉时不时带着家人回乡祭祖,他试图通过频繁带家人回中国祭祖来修补形象,但村民们对于这位在美国高官的归来总是抱着复杂的情绪:好奇,以及难以言说的疏离感。

任期结束后,骆家辉回到了美国,但政界的光环褪去,他发现自己的薪水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可观。生活的压力与日俱增,而旧日的荣耀之光再难为他开辟财富之路。

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企业。

他的背景,华裔,曾经的美国政治家,骆家辉成为了中国出口商的宝贵资源。

他开始为中国的出口商们"指点门路",教授他们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中找到机遇,如何规避贸易壁垒,如何在美国市场上站稳脚跟。

企业家们对他的建议趋之若鹜,希望借此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商人逐利,很显然这些门路并非无偿提供。

许多企业领袖本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愿意与骆家辉合作,即便这意味着要牺牲一些民族大义。

他们忘记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甚至不惜"自愿投怀送抱",只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随着声望的增长,骆家辉也开始受邀在各种讲座和研讨会上发言,分享他的政治经历和对中美关系的深刻见解。他的出场费高得惊人,据传每次出席费用高达几十万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他的婚姻,也像他的职业生涯一样充满了争议。

20世纪80年代,骆家辉就有过一段4年的短暂婚姻。

1994年,骆家辉成功求爱美国知名女记者李蒙,婚后育有儿女一双,但随着2011年底骆家辉突然宣布辞职驻华大使职务返回美国,二人婚姻破裂的消息也随之而来。

刚开始有网友调侃骆家辉的辞职原因可能是“逃离北京的污染天气”,后来又有传言是家庭原因,骆家辉婚内出轨。

虽然骆家辉和李蒙对此均否认,但到最后还是爆出了夫妻二人已经完成了离婚手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的背景下,骆家辉成为了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一方面,他曾是华裔社区的“骄傲”,曾经在美国政治中达到了高位;另一方面,他在卸任后的行为让人们对他的动机产生了疑问。

他的故事成为了关于权力、身份和金钱之间复杂关系的一个缩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骆家辉的形象在公众中愈发模糊,有人尊敬他的成就,有人批评他的行为。但无论如何,他都已经在中美关系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如果一开始骆家辉就坚定自己的立场,或者完全站在美国,或者完全站在中国,可能现在都没有现在这么大的争议。一边想讨好美国搭上快车,一边又想在中国捞取财富。

自古以来这种“两面派”都为人不齿,他又有何信心能把握好中间的平衡?

可能在美国人看来,骆家辉是一个很出色的人才,但是在我们看来,他或许只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你觉得呢?

作者:Hema

编辑:夜雨声烦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