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平户市的市长和市议会协商后,打算邀请中国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拍一部以郑成功为主角的电影——因为郑成功不仅出生在平户市,而且6岁之前都跟随母亲生活在这里。平户市打算蹭一波名人流量,来促进本地的旅游观光。

侯孝贤建议他们先弄剧本,剧本定下来再做决定。侯孝贤自己也没闲着,找著名作家钟阿城朱天文一起研究时代背景,发现郑成功6岁之后,被父亲郑芝龙接到南京读太学,而当时的秦淮河畔是南京一大盛景,文人墨客特别喜欢去那边找一些「长三书寓」的女子。

这让侯孝贤很好奇:他们去那边,到底都干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侯孝贤

朱天文就给侯孝贤介绍了张爱玲翻译的《海上花列传》。据朱天文回忆,张爱玲这本书,很多人看不透。她原本也没指望侯孝贤能看出子丑寅某来,没想到侯导手不释卷一气看完,甚至生出了要把它拍成电影的念头。

后来平户市市长去世,郑成功的电影就此搁浅,侯孝贤索性就把《海上花》的拍摄计划提上了日程。

那么,张爱玲的小说里,到底什么地方打动了侯孝贤?据侯导后来回忆,他看到了这个故事里“日常生活的况味”——换句话说:「长三书寓」里浓厚的家庭气氛,打动了侯孝贤,而且也恰好是侯孝贤电影惯常的特色与魅力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侯孝贤(右)在《海上花》片场

《海上花》想要拍的就是这个:日常生活的痕迹、时间与空间的当下、人的神采——侯孝贤想要拍的,就是那些人在这层况味下的神采。

张曼玉的建议

怎么才能把张爱玲小说里“日常生活况味下人的神采”,翻译成视听语言呢?侯孝贤的解决办法是,提供足够的生活细节,就能还原好日常生活的况味

就好比抽鸦片烟这个细节,侯孝贤就是听了张曼玉的建议。

本来沈小红那个角色,侯导想找张曼玉演。她也很感兴趣,但一听侯导希望全程用上海话来念白,她就退却了:“语言是一个反射动作,我上海话又不好……”后来又因为要跟王家卫合作(后来流产了的)《北京之夏》,索性就拒绝了侯导的邀约。但她给侯导留了一个建议,希望侯导能动用一切能动用的手段,让演员完全沉浸在那个生活日常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在电影里占比很重的抽鸦片烟的日常,她就建议侯导去搞一些真家伙,要让演员感觉到抽这个烟的真实状态,一定要把道具练熟,要忘记它是个道具,而不能像《胭脂扣》《风月》那样,只是装装样子。“它成了演员日常起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演员的言行举止才会是真的。”

张曼玉的这个建议,跟侯孝贤的初衷完全吻合。他就安排美术组,费尽周折搞来一块鸦片,又在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那本《沉静的美国人》里,找到越南女烧鸦片烟给男主角抽的详尽细节,比照着做到电影里,让演员们去练。

据朱天文回忆,练的最好的是梁朝伟,到了他只要拿起烟,你就晓得他不用再说一句话,也不需要铺排前因后果,你就知道他就是王莲生那个人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朱天文的话说,拍《海上花》最难的部分并不是剧本,而是散布在镜头下的日常细节。比如说堂子里的规矩,怎么叫局,怎么写局票,一帮人怎么打牌、喝酒、聊天。这些细节丰富了,演员才能忘记自己、成为角色,并真实地生活在那个环境里。

比如演员们喝的酒,就是剧组从浙江绍兴特意购买的黄酒。还有餐桌上的菜,也都是高捷现场做的——剧组给高捷弄了个厨房,他炒完菜端上来冒着热气,转头换上戏服就跑到镜头前演戏;如果菜凉不冒热气了,就再热或再做一遍,然后回来继续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事无巨细、不厌其烦的目的,就是侯孝贤在后来回忆时说的那句话:“这一切只是为了电影的质感,一种新的、模拟的生活质地被创造出来,这个就是电影的底色。”

黄文英的美术

《海上花》的美术指导黄文英,早期专攻剧场美术设计,因为喜欢侯孝贤的电影,就毛遂自荐去了他的剧组。接手的第一个项目是《好男好女》,之后便成了侯导的御用美术指导,先后合作了《南国再见,南国》《千禧曼波》《最好的时光》《红气球之旅》《刺客聂隐娘》——《海上花》是她跟侯导第三次合作。

根据原著,《海上花》的故事背景是在上海石库门。既为节省预算,也为更好还原,侯孝贤和黄文英都觉得应该实景拍摄。1995年,他们就带着美术组去勘景,结果发现原址已经被拆得差不多,更难的是相关部门的审批没有通过。俩人索性心一横,撤回到桃园,仿照石库门的样子,在那里搭起了里弄住宅,并把戏份全部转到屋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文英

黄文英带领美术组,搭了三座古宅。每座房子的对扇雕花门窗、屋檐装饰等的设计,是在详尽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再结合角色的性格特点,大胆创新的结果。

比如沈小红,她是个不计后果、爱情至上的人,所以她的「荟芳里」就布置得浓艳烂漫,连窗户都是象征百年好合的团花雕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双珠则不同,她胸怀大气、为人坦荡,所以她的「公阳里」一眼看去就要宽敞明亮许多,连窗上的雕花纹络都讲究的是简单明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黄翠凤,因为喜欢洋玩意儿,所以她的「尚仁里」会有西洋教堂的彩色装饰玻璃,花饰繁复的巴洛克风格的椭圆形壁镜和玻璃钟,楼梯口还有西洋式的铁艺栏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身低微的张惠贞,她的「东台兴里」就相对显得小家子气,格调上比不过沈小红「荟芳里」、周双珠的「公阳里」和黄翠凤的「尚仁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同为「长三书寓」的女子,因为性格的差别,她们的屋内房外的装饰,都会显出截然不同的风格来,这也为观众在视觉上洞察角色内心打开了一扇窗户。美术组类似的用心良苦,还体现在角色们的服装配饰上——这里以以沈小红和周双珠为例。

沈小红衣服的搭配,以紫红色系为主,同时配以象征自由恋爱的蝴蝶意象。这是因为她性格泼辣、占有欲强,奉行的观念是爱情至上。

所以她跟王莲生确认关系的时候,身上穿的是一件红底上绣着金色小花的大袄,领口上嵌着翠绿色的边,给人一种“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胜利感。后来她跟张慧贞争夺王莲生,取得胜利后,又换了一身深紫底料、金色花纹的衣服,还在头发上簪了一朵鲜艳的红花,似乎在对外宣扬:这个男人是我的,谁都别想跟我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小红在片中唯一一次没有穿红色系的衣服,是她背着王莲生跟别人交好的事情暴露。她穿着一件近乎白色的长衫,轻飘飘地垂下两条窄窄的裤管,显得弱势又可怜,祈求能得到王莲生的原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仅看衣服在色系、款式和搭配上的变化,观众就能了然沈小红的心理状态。这些外在配饰的变化,隐喻着她情感阶段的不同位置。相对来说,周双珠的服装配搭,就跟她的性情一样,要稳定如一得多。

胸襟广阔、看淡风尘的周双珠,虽然也处在露浓花重的烟花场,但她始终跟客人、跟姐妹甚至跟自己,都保持着一种疏离感,这给了她一种无欲则刚的稳重气派。所以她的服装色系,不是宝蓝色,就是墨绿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服装配饰的选用,就跟美术组为每个角色量身打造房间设计的原则一样,都是在贴合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构思和设计,以深化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

美术组成就《海上花》

但1995年的上海一趟也没白跑。剧组在上海城隍庙一带,购置了两货柜的古董,包括床、柜子、烟榻等一堆。侯孝贤本人对这些古董兴趣不大,拍完电影就把它们给卖了,买的最多的是蓝心湄

钟阿城作为顾问,剧本参与得很少,倒是整天跟美术组泡在一起。当时他给黄文英提了一个建议:要多找些没用的东西——好比说我们进到一个女孩的房间,她是在里面生活的,每个妓女的家,它的密度跟丰实的感觉是怎么样的?有用的东西只是陈设,没有用的东西才是生活的痕迹,所以要去找没有用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没用的东西,跟制作费的多寡没有必然关系,关键在于美术的想象力。它们堆叠在一起后,能提供密度相当丰实的生活质感,由此铺排出人物的日常性格。在《海上花》里,女性的家,就是她们接人待物的居所,场景“是世俗的洛可可式,是烛光的绚烂,是租界的拼凑,可触及的情欲和闪烁的闲适。”

“假如没有美术黄文英,《海上花》压根不会成立。”

后来回忆《海上花》的点点滴滴时,朱天文用这句话,为黄文英和她带领的美术组做了总结。她从美术角度提供的生活细节,为电影营造出前所未有的视觉质感,到了即便没有戏剧冲突,镜头只是扫过燃着的煤气灯、用过的碗盏盘碟,甚至空无一人的房间,观众都觉得导演有话要对观众说的地步。

这套美术语法,黄文英后来又用在了《刺客聂隐娘》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刺客聂隐娘》剧照

黄文英后来在接受采访说,对电影美术做了这样的总结:“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美术指导不只是画出美美的设计图,而是从阅读剧本到还原故事的时空,从设计图到落实成场景、服装和物件,挑战的不仅是将剧本视觉化的诠释,更是场时间、预算、意外状况频繁,对整合及应变能力的考验。”

为加深小伙伴们对美术之于电影重要性的认知,我们特意邀请到在电影美术领域深耕15年的海日罕老师,请她以美术指导的身份,来一场为期6天的《美术拉片课》,用11部电影做案例,为我们拆解美术之于电影的奥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丨苗子

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

排版丨pelyliu

责任编辑丨Tony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近 期 好 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有更多优质线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