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在东汉末年无疑是一个多事之秋,当年曹魏大将夏侯渊在定军山被黄忠斩杀,关羽更是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威震华夏。

曹魏的接连失利导致中原地区义军蜂起,这让曹操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甚至有了迁都的想法。

就在此时其大本营邺城也出现了危机,以西曹椽(官名)魏讽为首的士人团体开始密谋叛乱。

结果长乐卫尉陈祎在谋反前,因为畏惧而将计划告知了留守在邺城的曹丕,最终魏讽等人均被处死,曹魏集团这才避免了一次大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魏讽案作为曹魏执政期间的大案,在《三国志》中却记载寥寥,这说明这起案件可能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参与谋反的人员,主导者魏讽是谯郡人氏,是曹操的同乡,其因为有着出众的口才和才能被钟繇征辟为官。

在达到邺城后,他在名士中广泛交友,与许多年轻的贵族子弟成为好友,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

因为曹操在此前对于士人结党一事是非常忌惮的,曹魏重臣孔融和崔琰之死都和他们在士大夫中极高的名望有关,而曹操能够放任魏讽如此活动,显然也有他自己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当时魏讽结交的都是哪些人呢?

从之后魏讽案的处理名单上,我们看到有张绣之子张泉、刘皮之弟刘伟、王粲二子、宋忠之子等人,这些人均是曹操亲信重臣之后,张绣更是曹操的亲家。

由此可见,曹操是想让魏讽组建一个支持自己的谯沛士人集团,以此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此举的目的显然是为后续曹魏代汉称帝做准备。

但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时候,这些被曹操信任的年轻士族们却集合到一起,计划发动一场推翻曹魏的政变,其背后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认为促成这件事的一共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汉室在士大夫阶级内依然有着不俗的号召力。

比如曹操在进位魏公的时候,就遭到了其心腹荀彧的阻挠,后续曹操加封魏王时朝中仍有争议,这说明了曹魏想要取代汉室时机尚不成熟。

其次建安二十四年的时候,刘备和关羽于汉中和襄樊地区同时发难,并击败了曹操和于禁两路大军,曹仁驻守的樊城也危在旦夕。

此时前线部分魏将倒戈投降,中原地区不少盗贼打着关羽的旗号开始活动,曹魏似乎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

面对这一情形,魏讽等士族官员要开始进行新一轮政治投资,当时他们显然认为曹魏难以取代汉室。

因此他们可以通过奇袭邺城来为复汉立下大功,这将会是他们在新朝的重要政治资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除魏讽外参与叛乱之人均和荆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当时关羽在荆州恩义并行,深得民心,他们很有可能从荆州人士处得到了相关消息,这也是他们最终押宝在汉室复兴上的重要原因。

写在最后

魏讽案在明面上看不过是一次未遂的谋反行动,而且参与叛乱的人中并无重臣,但事实上它却反映出了当时曹魏政局表面下的暗流涌动。

连这些曹操心腹官员的亲属,都丧失了对曹魏的信心,这对曹操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在魏讽案发生之后,曹操说出了经典的“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和那个积极推动自己加封魏王的他判若两人。

可以说魏讽案是一个有效阻止曹操篡位称帝的事件,也让曹魏政权重新审视了对谯沛集团士人的看法,对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柳春新:《“魏讽谋反案”析论》,江汉论坛,1997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