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弓箭是冷兵器时代的远程兵器,同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的狩猎远在史前时代先民的各项活动中就已开始,后来狩猎逐步成为漫长的原始社会里人们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而在封建社会中,弓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随着弓箭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古人开始不断赋予弓箭新的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在中国古代的漫长历史中,弓箭文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

先秦时期的弓箭文化

大概在3万年以前弓箭就已经出现,在我国山西峙峪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镞就是用来弓射的箭镞,它距今已有近3万年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且在新石器时代,弓箭狩猎也成为一种主要的生产方式,射箭也是一种比较普及的活动。

在河姆渡和半坡村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就有三角形、柳叶形、圆柱形等几种骨制箭头、其中以柳叶形骨镞为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人们已经开始创制了诸如弩、射丸、弹弓、戈射等一系列单一或复合武器,从而使射的形式不断丰富。

夏、商、周时,在所建的学校中除文字传授、劳动技能的教育外,射是一项主要的学习内容。商周时期,射的专门学校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孟子·腾文公上》就记载,“序者,射也。”《礼记·王制》说,“耄老皆朝于庠,元曰,习射上弓。”这就是说。

在元旦这天,乡中掌管教化的卿大夫到学校来教习射。西周时,射更成为统治者所重视的教育形式。特别是对男子,射的要求十分严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出世的男孩就要接受射的早期教育,以使他们长大以后能够成为保家卫国的勇士,如果男子不能够习射,那是一大耻辱。此时,射的形式、方法和意义都发生了许多的变化。

对射的技术的追求和教授,射在军事战争中作用的发挥都使射成为人们恰如在野蛮时代由于生活的需要而表现出极大的依附性一样,在文明时代使射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射的礼化教育,对儿童的射的教育都使射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地位。

礼射是西周统治者将射这种活动赋予了新的含义,使射更加远地脱离了其自然属性或者说,射的自然属性因为人的作用被教育、娱乐等社会属性所掩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其它运动形式的自然属性被掩盖还不是那么完全的话,而礼射则将射的自然属性“屏蔽”了。

尽管射的自然属性受到“屏蔽”,但是决定运动形式变化发展的还是其物质形态的根本作用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在宣扬礼仪的西周,人们对射的方法还是十分追求的,那时的射法有白矢、叁连、剡注、襄尺、井仪。礼射则有大射、宾射、燕射和乡射

为显示等级,射所用的弓、箭、靶、乐节都有一定的区别。礼射的形式所体现的功能是等级的区分,但是从根本上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还是一种竞技。只不过是人们将其赋予了一种特殊的色彩。那就是体育的社会化和政治化射从生活技能发展到一种娱乐乃至教育形式是其它许多运动所不能够匹敌的。

在上层社会,射被礼化,但是在军队和民间射仍然是一种实用的运动和教育形式,射的自然属性还十分显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射“在社会各个阶层都受到重视,射的方法逐渐为人们所总结,并且也涌现了一批射箭高手。“百步穿杨”就是对那时的一些射箭高手的最好评价。

射因为战争中骑兵的使用也被运用到战争之中。于是射与骑的综合就构成了一种新的形态,那就是骑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显然,骑是构成这种形式的基底,而射是这种新形式的矢的。就象箭镞和弓弦的结合一样,骑射成为一种更加进步的运动形态。

骑射是人们对自我力量的认识的提高而出现的,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人们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所表现的那种主观能动性。其意义和内在的作用是巨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射的特别作用,射还受到古代中国一些教育家的重视,孔子的“六艺”中将射作为一项主要的内容就可以说明射在当时社会所受到的特别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西周时期,射甚至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为“贤”的标准,为了鼓励人们崇尚射而勤射,统治者还提出了谁善射就富之贵之策,所以在这一时期习射之风甚浓。射在先秦基本是得到了健康发展的。

汉代之后的弓箭文化

在汉代以后,射在军队中还较为流行,但是在社会普通民众中则更多的趋向于户外活动和医疗保健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代最具代表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就是医疗保健体操,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导引图就说明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追求表现得更加强烈。

魏晋南北朝时期奢靡之风盛行,重文轻武压抑了尚武图强的正气,也阻止了射箭等活动的开展。尽管如此,也还是有一部分人坚持习武健身。

北魏时就有妇女好射箭,《乐府诗选》载,“李波小妹字雍容,蹇裳走马如转蓬;左射右射必迭双。”女子射箭水平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侧面也反映了即使在射箭不是很流行的情形下仍然还为一些人所偏爱。

由于骑射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抗衡的主要作战形式,所以射在这一过程中还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且骑射还成为那一时期南北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朝还有在目的上与骑射不同的“博射”,它不求弓力,只求中的,隋唐五代时期,虽然有空前繁荣的体育活动,但是射箭却并没有得到发展。特别是唐代中期以后,武备之事荒废致使骑射久旷。

自两汉至隋唐这一相当长时间里,射箭这种最原始的体育运动形式由于其军事特性的束缚,或者说是射箭的非体育因素的作用使其失去了在大多数人中间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是具有娱乐性质的户外活动形式丰富后,射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不过,南北朝时期的体育文化交流中,特别是隋唐建立的“武举制“中,射都还是一项主要的内容。

武举制中对在不同形式下的射都作了要求,如马射、步射、平射、简射等等。虽然射的开展不如以前但是关于射的著作却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宋时,武备之事又为上下所重视,射箭活动开始复苏。宋元时期涌现了不少以射箭为主要特长的武艺高手。如迭里特善骑射,能制狂马颠踬而不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史书记载,在一次野林中射鹿中,射杀一只后准备射杀另一只时,座骑跌毙,他跃马而下,毫不迟疑举弓便射,表现出迅捷的反应和准确的射箭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像韩世忠、杨业、岳飞等人也都是以射术精良而且与把武艺与实战有机结合而著称的。

明清时期的弓箭文化

明代因为注重拳术,射有所冷落,但是,明清武科举考试中骑射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尽管清初统治者禁止民间养马,对民间骑射有一定的影响,但清初上层社会的射箭却受到重视,狩猎活动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统治者以骑射为本,大力提倡骑射。一方面在学校设置骑射科目,规定“士子应试必先试其骑射”,另一方面就是以狩猎来训练军队士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年两次的行猎就是为了讲武,特别是自康熙22年开始的“木兰秋狝”成为清王朝军事训练和王公贵族娱乐的主要形式,每次行围的人数都在万人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行围时先由士兵在统一口令下进行合围,后由皇帝发出围歼的命令,“御前大臣侍卫皆射。其逸外者,从官追射”,直至全歼围中之兽。

由于经常参加行围狩猎,康熙、乾隆诸帝都有较高的骑射本领除骑射之外,乾隆帝还经常进行专门的骑射检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存故宫博物院由外籍画师绘制的《马术图》中就有各种骑术和骑射的表演场面,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那时骑射活动开展的状况。

结语

作为一项军事活动和娱乐体育活动,射箭在古代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射箭的自然属性色彩的逐渐消退首先是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变化,同时也说明弓箭自身所具有的潜在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弓箭的自然属性消退——实际上是其社会属性的扩充对自然属性的覆盖,弓箭的发展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不致于被历史淘汰。

并且,随着弓箭和骑射的结合更进一步巩固了弓箭的地位,使弓箭得以在古代中国持续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西方射箭的开展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射箭显得更为完善,也更为实用,它对人的身体和思想的教育在古代中国传统体育运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