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诗画艺术成就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高超的艺术才华历来为人们所赏识和推崇,他晓音律、通禅理、擅诗文、工山水,博学多艺,被人们尊称为诗坛巨匠、南宗画祖。王维是个有爱国之心的艺术家,他关心民生疾苦,德艺双馨。

新时代需要德艺双馨的文艺家,也需要文艺新境界的开拓者。深入研究王维个案,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调研课题,有助于指导新文艺精品的创作实践,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维生平经历

王维,生于公元699年,父王处廉,官至汾州司马;祖父王胄,大唐帝国协律郎;其祖先为周灵王的太子王子乔,可谓出身名门、身世显赫。

王维少好学,质孝友,九岁知属辞,十五岁始作诗,二十三岁考中进士,是年官至太乐丞,即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王维自此被牵连,被贬至济州赴任,缘起于戏子舞黄狮之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居济州4年,以后便过上了漫长的大约8年的幽居生涯,其中包括在蓝田经营辋川别业和一些游历。王维在济州任职期间,与济州贤隐、僧道往来甚多,并著有《济上四贤咏三首》《寄崇梵僧》《赠焦道士》等诗文。

公元729年,孟浩然应考,长安落第,王维以《送孟六归襄阳》赠之。公元731年,李白求荐于长安,未成,以致贫困潦倒滞留于洛阳。公元732年,王维游历蜀地,著有《晓行巴峡》等纪游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734年,王维以《上张令公》一诗拜相,得到中书令张九龄的提拔重用。公元735年,任右拾遗,诗奉张九龄《献始兴公》一首,以示节操。

公元736年,张九龄宰相职务被废;公元737年,张九龄再被贬为荆州长史,王维因此心灰意冷,有诗《寄荆州张丞相》为证。

是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前往嘉奖在河西走廊保卫战中取得胜利的将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途中所作《使至塞上》《出塞作》《送元二使安西》等诗作均为他在此期间的精品佳作。此行不仅使王维开阔了眼界,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翌年,王维还长安,升为侍御史。

公元740年,王维从长安取道襄阳、郢州、夏口到岭南,写下了《汉江临眺》《哭孟浩然》等诗作。公元741年,自岭南归,途经瓦罐寺,有诗作《谒睿上人》。此后回长安辞官,隐居终南山,诗作有《终南别业》《终南山》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743年,王维约好友王昌龄、裴迪等人,在长安青龙寺悬壁上人院吟诗雅集;后因母死,复归故里,守孝三年。公元745年,王维曾到南阳郡与神会高僧晤谈于林湍驿,请问参禅修道之事。

直到公元746年,王维还长安,复职朝政。王维闲暇之时,常游历、栖息于辋川山庄,并与好友裴迪多有唱和,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756年,安禄山叛乱,王维被拘禁于菩提寺,后被授予伪官,囚禁于经藏院,与左丞裴迪经常秘密来往;裴迪说贼,王维闻之挥泪吟诗二首,并书于经卷后。

据《贾氏谈录》载,诗文由寺主宏道大和尚收藏,后又传到僧伽智满那里。贾氏因在寺中居住,便有了批阅经卷的机会,发现诗文后于是将其记录下来。

其中“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的诗句,道出了王维一腔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怀;“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则映射出王维强烈的归隐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757年九月,郭子仪相继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又救出王维等人,送往长安。永王李璘兵败,在其幕府任职的李白因此被关进了浔阳的牢房中。

王维因称喑疾逃跑之事和写“凝碧诗”而受到肃宗赏识,加之其胞弟王缙以削己官代兄赎罪,故得从轻处理。公元758年,郭子仪为李白辩护,免死改判流放夜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年,王维则授太子中允、集贤殿学士,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时与贾至、岑参、杜甫等人唱和甚多。公元759年,任命王维为尚书右丞;白帝城李白遇赦,后东归浔阳;公元761年王维去世。王维主要生活在大唐诗歌创作蓬勃发展的阶段。

王维的思想品德

从王维借历史题材咏赞前人的诗中,如21岁时所作的《燕支行》等,能对他早期的思想情感有所了解。元721年作《被出济州》,他与诗友裴迪同游辋川,各赋绝句二十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734年,由于张九龄的赏识得到提拔重用,思想也开始由消极转为积极,并于公元735年为张九龄作《献始兴公》,抒发其报国心切之意;公元741年,王维又作《酬张少府》。

他也写过一些应制诗以歌功颂德,但也写过反映他另一种圆融处世态度的诗,如《仆射晋公扈从温汤》等诗(公元742年,李林甫任尚书左仆射,张九龄被排挤并免去宰相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期的作品还有《终南别业》,这是诗人禅悟“无我”与“空”之境界的真实写照。从禅的角度讲,诗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缘灭缘起,偶遇山林老者则是随缘,流露出禅宗的思想。

此后,王维的官职虽仍有升迁,但他似乎并不在意,而是对隐居生活十分向往。正是因为王维对禅理的精通而能随缘安住,了却心中的俗世纷扰,使他的日子过得依然恬淡安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维信仰佛教,是受其母崔氏影响,在他十五六岁时崔氏就带发修行,他也经常与一些高僧交往,因其经历曲折和笃信佛教,故其思想感情有着复杂的变化过程。王维与禅宗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720年,六祖慧能的弟子神会被皇帝任命为南阳龙兴寺住持,王维曾前往请教禅宗佛法。此时,禅宗已蔚然成风。据《大荐福寺道光禅师碑铭》记载:“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他已经被禅宗思想深深地吸引。至公元745年,曹溪顿悟法门流行于天下。王维为北宗写了《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受神会之托又撰文《六祖能禅师碑铭》。

可见王维与佛家的渊源和其禅学功夫之深,禅宗思想已经深入其内心深处,并且他先后参学了禅学渐、顿南北两宗,其诗中常常出现“空”“无”等字眼,时藏禅机妙理。

禅宗的广泛流行,影响了王、孟、韦、柳等众多诗人以禅入诗,使唐代山水诗的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魁首就是王维。到这时,禅与诗的关系已不可分割,彼此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香积寺》写诗人在寻访的路上所看到的一切。“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以古木、无人径等景物,将山寺的非凡幽静及深山老林的静寂映照得入木三分;《宫槐陌》中“迎扫”“畏”等词的使用,可见诗人对佛、法、僧的崇敬与虔诚。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借潭水清澄空明赞颂参禅入定能使人心清净,收敛克服邪念、妄想。“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中的闲适与恬淡,更显示出其深厚的禅学修为与悠然的处世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归嵩山作》写作者重返嵩山后的闲适心境,诗中使用了佛教术语“闭关”一词。对禅僧来说,闭关修行需要一定的基础和寺院的支持来成就,闭关必须等开悟后才有资格进行,并不是谁都可以的。

那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说明此时的王维已经有了很深的禅学修为和禅定功夫。在古刹中闭关修行,一般人很难有这个资格和因缘,更何况是在佛教名山嵩山的寺院中,达摩禅师曾经在此壁观修行,可见王维之禅学修养非同凡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孝著称的王维,在母亲去世后,也曾非常痛苦,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后来,王维把母亲生前在山上住的房子布施给了寺院;又作《冬笋记》宣扬孝道。他在任尚书右丞时,举荐胞弟王缙回京为官。

是年春,王缙为蜀州刺史,仍未返京,王维献上《责躬荐弟表》,请求削去官职,告老还乡,以求能让王缙重返京城。因其官场的不如意,他退朝后便参禅礼佛,修心养性,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坛巨匠

唐代宗对王维赞誉有加,称其为天下文宗”,足见其功绩之高。杜甫称赞其诗歌优美,被广为传诵。诸多文人都受到王维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有刘长卿、姚合、贾岛等人。司空图称赞他的诗清新畅达、意味深远。

清代王士祯以神韵为标杆,崇尚其诗,谓之诗歌正宗,并一再倡导宣扬;沈德潜称其诗“穆如清风”。此时,“诗圣”杜甫比他二人小十多岁,还在家乡嬉皮玩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云:“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还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然而,后来两人却有了些许交集。

王维的有些诗超凡脱俗,充满禅意。因为政治上的不通达,他曾经几度隐居,过着半官半隐、半僧半俗的闲散生活,以求摆脱世俗的烦扰。苑咸以“当代诗匠,又精禅理”对王维赞誉有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维青少年时期所作《过始皇墓》《少年行》《题友人云母障子》中的诗句,已显露出其超人的艺术才华。《过始皇墓》是王维十五岁时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中的禅意已经开始显露出来。

“古墓成苍岭,幽宫象紫台”“有海人宁渡,无春雁不回”,豪华的墓宫经不住历史的变迁,最后化作残垣断壁、长满荒草的土丘。少年王维意在告诉人们,一切妄想都是虚无的,唯有从内心寻找,才能悟出真理,一切向外的追寻,都是徒劳无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银珠宝、至高无上的权力,只是暂时的占有,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纯朴的王维由景生情,借风吹松树的凄切韵声,向历史发出了诘问:

耗费那么多金银珠宝建造墓宫,今又如何?还不都是梦幻泡影吗?或许王维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但诗文已微微透露出其所蕴含的禅意,这与他自幼受佛教熏陶不无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王维的成就不仅仅是诗画艺术本身,更重要的是他的道德观念和佛禅思想,以及他的清净禅悦的审美意趣,以至于后来的董其昌等文人画家尊称他为南宗画的鼻祖,甚至影响了此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德艺双馨的大艺术家王维是当代中国艺术家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对于新时期文艺精品的创作实践、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无论是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还是卓越的诗画艺术成果,都将为人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丰厚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