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

人生就是如此,累,只因生活太过用力;轻,是因懂得知足。

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生命往来知古今,一程风月且随缘。

医生也是人,在特定环境下也会不理智。

同时具备理性和不理性,能正确转换,这是医生精进必须要过的一关。

一个人能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点,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1992年之前,考上中师和中专的学子,是尖子中的尖子,学霸中的学霸。

在当年,只有考不上中专的人才会选择去读高中,中专文凭完全可以处于所有学历鄙视链的顶端。

现在的大学生,无论现在是211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还是985毕业的学霸,都没资格瞧不起26年前考上中专的父辈,以他们的智商,想考到现在的学校,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

考上中师和中专的分数线比重点高中的分数线还要高一些。

1992年之前,初中毕业生考上中师和中专的难度,不比现在的高中生考上985大学的难度低。

在1992年之后,考上中师和中专的难度急转而下,甚至呈现出“自由落体式”的“大翻转”,中师和中专的价值一下子出现严重“贬值”的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辈子从事中小学教育。

成绩好的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程度远远大于成绩差的学生,这些心理不健康的来源主要是学习压力、成绩焦虑及父母的期望。

他们才多大年纪,心理还没有发育完全,就要背负这么大的压力,心理健康的程度可想而知。

毕竟在现在社会的环境,尤其是工薪阶层的孩子,想要改变命运只有读书。

出社会后,混得最好的学生,不是考试成绩第一二三名,而是成绩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

曾经让人惊羡的高考状元,大多没有成为顶尖人才,没有成为行业的领袖,他们如今大多过着平凡的日子,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由于父母更多关注的是分数,忽视了他们的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很多成绩好的孩子,抗挫能力并不强。

成绩中等的学生批评他们,他们会虚心接受,而成绩好的学生很难接受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成绩处在中等偏上水平,在班上属于比较“吃香”的学生,大家都愿意和他们打交道。

他们的情商和人际关系会得到锻炼,这也是他们为什么会在社会上超过尖子生的原因。

现在世界的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而是在班级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0名的学生。

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且孩子压力小,生活更轻松,创意最好。

读书肯定有意义,考试成绩肯定重要,不然为什么是第10名左右的学生混得最好,而不是成绩最差的学生混得最好?

成绩不是评价一个孩子前途的唯一标准,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

人生有太多可能性,一个人真正的考场,是他走入社会后真实的人生。

不会要求孩子考第几名,会让他养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锻炼他面对挫折的能力、认知生命多元的能力,从而爱上这个世界,从万事万物中感知到爱。

真正的朋友,不会越来越多,只会越来越少。

目标不同,方向不同,见识不同,意识不同,慢慢地就有了隔阂,再也回不到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要以为,平日里经常见面的就是好朋友;不要以为,在一起吃喝玩乐的就是好兄弟。

这个世界谁都会变,再好的朋友也有私心。

谁都不能保证,身边的人可以一直真心实意。

朋友,就是熟人一个;真朋友,就是知己一人,知心一生。

决定一个公司能走多久的,不是它的技术、设备、模式,而是它的文化价值。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最好的时代是创业者可以获得政府支持和资本的青睐。

最坏的时代是当还没有那么强大时行业竞争全面加速,所有资源在向头部企业聚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产品上架容易下架难,怎么收,放到哪儿,后续产品服务怎么办,都是很大的问题。

每一个风口都舍不得放弃,但每一次,都找不到合适的入口。

仿佛进入了一种魔咒般的失败循环。

网红的CEO迟早会过气,一个真正的CEO,追求的应是企业的基业长青。

36岁依旧活在26岁的世界里。

有时候做不成一件事,不是因为天分不够。

脸蛋和运气是创业最靠不住的两件事。

责任心,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会驱动做更多事,得到很大锻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