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环球网报道,在外交部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称,美国总统拜登宣布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加征关税,这些关税是针对中国的电动汽车,还有医疗用品以及太阳能产品的,请问中方对此有何回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对此表示,具体情况你可以向主管部门来了解。中方一贯反对违反世贸规则,单方面加征关税,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发言人华春莹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发布了一张美国总统拜登言论前后矛盾、“自我打脸”的对比图,并配文称,“一个来自2019年的关税教训”。综合华春莹发布的对比图和美媒报道,2019年6月,拜登曾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文,对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针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的举动进行了抨击。

拜登当时写道,“特朗普连最基本的都没有搞明白。他认为,此举是在让中国为关税买单。但任何一个经济学新生都会告诉你,是美国人在为此买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征100%的关税——这数字听起来很高,也应该如此。毕竟,正是特朗普本人在3月底提出加征这么多的关税,并警告说,如果拜登不这样做,“美国汽车制造业将遭遇血洗”。上周末,特朗普又提出加征200%惩罚性关税的可能。未来还会有更高的关税吗?两人都在隐瞒的事实是: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仅为1%。这很难令人相信它们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至少从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开始,美国总统就一直用“国家安全”的说辞作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理由。

根据穆迪的数据分析,美国对华实施四轮关税增加后,美国消费者实际上承担了近93%的成本,只有7.6%的增加成本被中国吸收。美国主流智库如布鲁金斯协会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关税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由美国消费者承担,而部分由中国生产商吸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单边的保护主义措施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而是转移了成本给本国消费者,增加了他们的生活负担。

近段时间,美国政客频频炒作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这种论调与基本事实和理论逻辑严重不符,完全站不住脚。包括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在内的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在技术持续创新、完善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基础之上,取得的领先地位是比较优势和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来自所谓的“补贴”。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企业相互竞争、优胜劣汰是正常现象,其间产能会不断进入、退出、改造和调整,这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产能过剩与否取决于供求关系,这是常识。如今,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大背景下,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全球范围,新能源产业的优质产能不是过剩,而是严重不足。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按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这个数字是去年全球销量的3倍多,是去年中国产量的近5倍。从市场来看,中国新能源市场消费的国内需求十分旺盛,这一点在前段时间全球新能源汽车巨头扎堆,“排队40分钟才能挪到展厅正门”的北京车展即可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热卖,背后有坚实基础。除了技术创新,在产供链方面,中国企业在实践中逐步集聚形成了高效、完备的产供链,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拥有“4小时产供圈”;市场生态方面,中国市场规模巨大、竞争充分,大浪淘沙中能脱颖而出的都是强者。多家商会负责人近期在出席2024年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时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和规模成本方面优势明显,产品品质也在提高。

耶伦作为一名资深经济学家,刚刚结束第二次访华之行,想必行程期间也对中国是如何践行绿色转型的承诺有着亲身体会。相比华盛顿那些“纸上谈兵”战略家们,耶伦也更应该明白,尽管充电基础设施、里程焦虑、电动汽车的负担能力等问题是美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但真正制约该产业发展的,恐怕还是美国政策制定者的“短视”。他们对电动汽车的时代浪潮视而不见,而此后电动汽车制造商们对核心技术研发也缺乏足够的投入。

作为美国最大的新能源车生产企业,特斯拉2023年财报显示,2023年,全球范围内特斯拉共计交付约181万辆,而位于上海的特斯拉超级工厂实际年产能已经扩产到95万辆/年以上,贡献超一半特斯拉年交付量。据乘联会发布的2023年新能源厂商零售销量排行榜显示,去年特斯拉中国以7.8%的份额位居第二,零售销量为60.3664万辆,同比增长37.3%。

美国钢铁行业就是前车之鉴。早在2017年美国对华不锈钢产品实施“双反”时,中国钢铁对美出口量无足轻重,美国钢铁业的症结不在于所谓“不公平竞争”,也不在于缺乏足够保护,而在于其自恃多年垄断地位,不注重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美国钢铁业真正需要的是以开放促改革,而贸易保护只会增强企业惰性。果然,去年年底,曾为纽约帝国大厦提供钢材的巨头企业美国钢铁公司同意接受日本企业收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国,也是碳排放第一大国,并没有起到带头作用,反而对全球新能源贡献力度最大的中国采取贸易打压举措,最终会反噬自身。

中国新能源产品在国际市场广受欢迎,契合了全球绿色转型的迫切需要,有助于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据估算,每辆新能源汽车每年减碳约1.66吨,中国2023年出口120.3万辆新能源汽车,每年可减碳约200万吨。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数据,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中,中国的贡献超过一半。

想在竞争中领先,不是通过关税,而是更加努力地赶超。美国应停止摆弄那些看似安慰人心但经过深思熟虑后却行不通的政策,而要致力于工业转型,自身采取明智的产业政策和补贴通常比发动无谓的“贸易争端”更有效。将所谓“竞争对手”的商品价格翻倍并不能确保美国汽车保持竞争力,也不会帮助美国消费者,且不太可能对美国各行业的就业产生净积极效应,会让美国汽车行业陷入虚假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