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厌恶“仕途经济”,把劝他“应酬世务”、谈讲“仕途经济”的话视为“混帐话”,并说林姑娘从来不说这些“混帐话”。

这番话正好被林黛玉听到,黛玉很感动,因此认定宝玉是个知己。

明眼人都知道,以贾宝玉的现状,追求“仕途经济”是唯一的出路。贾府已经走到了末世,贾政没有多少财产供宝玉挥霍,宝玉的人生,必须靠自己去奋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这一点,“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不可能不明白,她的父亲林如海,曾经就处在贾宝玉的阶段。林家到了林如海手里,也已经是末世,林如海必须靠自己走出一条路来。即便如此,林家的生活条件都只能算是小康,比贾府差远了。

贾宝玉的风光也没有几年了,只要贾母一死,宝玉的生活待遇就会一落千丈,再加上贾府每况愈下的经济状况,没有一技之长的宝玉未来堪忧。

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每一个真正关心宝玉的人会担忧的。

然而,黛玉不但丝毫不为宝玉的未来担忧,而且支持宝玉的不求上进,这太不合情理了。

深入文本,我们就会发现,黛玉和贾母一样,自以为最爱宝玉。其实,她们对宝玉的爱,都是自私的,都是为了自己而不惜毁了宝玉的人生。

贾母年事已高,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有限的日子要尽情享受。

早在清虚观打醮时,贾母就已经通过神佛的示意,知道贾府的末世来临了。对此,她只用一句“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来表达无奈,不但没有为此做些什么来延缓贾府的衰败,反而变本加厉地沉浸于奢靡享受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年愈八旬的人,怎么享受都无可厚非。贾母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她要拉着才十来岁的宝玉陪她一起享受。

十来岁,正是学习和积累的阶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算不为家族着想,只为了自己的未来,宝玉都该在最该学习的时候专注于学习,远离物质享受。

贾母不懂这个道理吗?她当然是懂的。贾母不知道贾府保不了宝玉一生吗?她当然知道。那么,她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因为自私!

她需要宝玉陪着她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尽情享乐。只是因为她需要,她就无视宝玉的未来,这就是自私。

黛玉病弱体衰,活不了多久,有限的日子里希望有宝玉全心全意的陪伴。

黛玉对宝玉的爱,和贾母差不多。

黛玉非常清楚自己是个没有未来的人。关于黛玉的病,我在多篇文章中论述过,因为无药可治,只靠人参养心丸维持着生命,只能是活一天算一天。这一点,林如海很清楚,贾母很清楚,黛玉也很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十二回,当她无意中听到宝玉视她为知己,她在欣喜和感动之余,想到“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这里很明显地表露了黛玉对自己病体的清醒认知:“不能久待”——活不长了;“奈我薄命何”,无法与宝玉长相伴。

第四十五回,当宝钗建议黛玉“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时,黛玉说:“不中用。我知道我这病是不能好的了。”

也正是因为知道自己时日无多,黛玉才对凋谢的花特别敏感和怜惜。“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常来说,十来岁的人不会想到死,黛玉却时时想着“何日丧”。病情所致,不知道哪一天,突然就逝去了,这就是久病之人的心理。这也是她以落花自喻的原因,她知道,她必将逝于花季。

另外,《牡丹亭》中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让她特别伤感,也是同样的原因。别人的花季比她长,因为可以走完整个花季,但她的花季说不定某天就突然终止了。

黛玉想死吗?当然不想,尤其是进入贾府后,生活实在是太美好了。物质上有贾母给予的特殊照顾,精神上有宝玉的关爱和体贴。

就这样,黛玉的心理和贾母的心理一样:越是生活富足美好,同时知道时日无多,越希望能尽情享受每一天。

于是,黛玉也和贾母一样,希望把宝玉牢牢地捆绑在自己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宝玉不能去上学,上学就没时间陪伴黛玉了。宝玉更不能去考功名追求“仕途经济”,因为那样就连见面都难了。

至于宝玉的未来,黛玉毫不关心,因为她知道自己没有机会参与宝玉未来的人生。

这就是黛玉的自私:为了自己能在有限的人生里尽情享受,丝毫不为宝玉的人生考虑。

这种自私,正和黛玉的前世绛珠想呼应。绛珠还泪报恩,就是自私的想法,她只想着快点报完灌溉之恩,至于神瑛需要不需要她的眼泪,她的眼泪对神瑛有没有益处,会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她从来不考虑。

表面上看来,贾母和黛玉是最爱宝玉的人,一个为宝玉遮挡来自学业上的压力和来自贾政的管束,一个无限支持宝玉当“混世魔王”,从不要求宝玉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但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最爱宝玉的人,其实就是毁了宝玉的人。而她们的目的,都是自私,为了自己的享受。

等到贾母和黛玉都逝去之后,宝玉便会发现,他的大好年华都用在了陪伴贾母和黛玉,他毫无能力继续自己漫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