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宇宙中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也因此备受我们人类的关注,由于月球早已被地球“潮汐锁定”,这导致了月球一直会以相同的一面朝向地球,因此地球上的人类,也就始终无法看到月球的背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对月球的背面都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直到人类有能力向月球发射探测器之后,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变。1959年,前苏联的“月球三号”探测器,首次拍摄到了月球背面的照片,而这也标志着人类对月球背面的探索正式开启。

2019年,人类对月球背面的探索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在这一年的1月3日,我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预定区域成功着陆,随后释放出“玉兔二号”月球车,首次实现了人类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直到现在,“玉兔二号”仍然在正常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现在的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今年(2024年)的5月3日,我国的嫦娥六号探测器顺利发射升空,在经过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等环节之后,嫦娥六号目前已经准确地进入了预定的环月轨道。

下一步,嫦娥六号将会实现一个人类前所未有的壮举——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并将其送回地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计划,嫦娥六号的将会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着陆,或许你不知道的是,在嫦娥六号着陆区的地下,隐藏着一个巨大金属物,重达2180万亿吨。

这个巨大金属物发现于2019年,科学家在分析月球重力场数据时注意到,“南极-艾特肯盆地”所在的区域,其重力场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异常。

在此之后,科学家利用来自“月球勘测轨道器”(LRO)和“引力恢复与内部实验室”(GRAIL)的探测数据对该区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区域的地下,存在着一大块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的物质,而从其密度来看,它应该主要由金属构成(如下图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科学家的估算,这个巨大金属物向地下延伸了大约300公里,其整体形状类似于一个椭圆,最大横截面大约有5至6万平方公里,质量约为2.18乘以10的18次方千克,也就是2180万亿吨。

那么,这个巨大金属物到底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给出了多种解释,其中认同度相对较高的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它应该是一颗古老小行星的残骸,简单来讲就是,在遥远的过去,“南极-艾特肯盆地”所在区域遭到了一颗大型小行星的撞击,由于角度较正,此次猛烈的撞击不但在月球表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撞击盆地,还将这颗小行星的金属核心嵌入到了月球的地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月球形成的早期阶段,其内部经历过广泛的熔融,在此过程中,会出现“重力分异”现象,即较重的物质“下沉”,较轻的物质“上浮”。

通常情况下,相对较重的金属大部分都会“下沉”到月球的核心区域,但有些时候,一些富含金属的熔融态物质会随着月球内部的物质活动从月球深处抵达上层月壳,并被“困”在那里,在其冷却固化之后,就可能在月球浅层形成所谓的“巨大金属物”。

当然了,这些观点都只能说是合理的推测,实际情况是否真是这样,还需要更多证据的支持。证据来自哪里呢?一个可能的来源,当然就是嫦娥六号在不久之后带回的样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嫦娥六号的首选着陆区,位于“南极-艾特肯盆地”东北区域的“阿波罗盆地”(Apollo Basin)的南部(如上图所示),而那里正是这个巨大金属物所在的区域。

需要知道的是,“阿波罗盆地”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陨石坑,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在“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之后,又一颗小行星撞击了这里,进而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盆地中的盆地”。所以我们不难想象出,这颗小行星会将该区域深处的物质撞出一部分来,而在嫦娥六号带回的样本之中,就有可能含有这些物质。

因此可以说,嫦娥六号带回的样本,将有望帮助我们解开这个巨大金属物的谜团,当然了,这些样本的科研价值并不是只限于此。

根据预定计划,嫦娥六号将会带回大约2000克的样本,这无疑会填补月球研究领域的一个巨大的空白(毕竟人类从未获取到月球背面的样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预期的是,这些样本不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月球的理解,而且还将提供新的数据和视角来探索地月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进而帮助我们解答许多关于月球、地球、乃至太阳系的重要问题。

也正是因为如此,早在发射之前,嫦娥六号就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科学家关注的焦点,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嫦娥六号一切正常,现在正在准备进入后续的登月采样环节,让我们一起期待,嫦娥六号凯旋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