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拖延,是懒惰还是无声的求助?

本期特邀心理医师刘一萱,通过剖析真实案例,揭示孩子拖延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辨识信号,走出教养误区,帮助孩子克服内心的恐惧,步入更积极向上的生活轨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拖延=逃避 跟不上进度的恐惧

“老师,我又忘记带作业了。”小新低着头,声音里满是无奈。四年级的他,最近总是忘记带作业,偶尔带到学校的那几次,作业也常常是草草了事,错漏百出。

自从升入四年级,小新就感觉到学习的压力大增,课程内容变得更加复杂,作业量也急剧上升。

一开始,他还试图跟上节奏,但每次交上去的作业都带来不尽人意的结果,他开始害怕面对那些错综复杂的题目。

老师和家人的批评声越来越多,小新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他内心里充满抗拒,开始找借口,说作业没带,或者直接不做某些题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拖延=反击 永远达不到你的要求

夜深了,初一的小雨呆坐在房间里,瞪着眼前的数学卷子,脑海里一片空白。

“小雨,还没做完吗?快十点了啊。”走进房间,看见到小雨居然连一道题也没写。妈妈的怒气瞬间攀升,抓起桌上的笔筒就朝小雨砸去。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随着作业量的不断加大,妈妈的赞美声越来越少,批评和指责却越来越多。

“我永远做不完,永远都达不到你的要求。”小雨的呻吟淹没在妈妈吼叫声中。渐渐地,她开始找各种借口逃避作业,连学校的作业也只是敷衍了事,抄一抄应付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拖延=自保 只想躺在被窝里

“快起床了,早餐有你喜欢吃的煎饼。” 妈妈来屋里喊了好几遍。

即将面对一整天的学校生活,小七压根没心情起床,他只想躲在被窝里,好像这样就能挡住外面的压力。

自从被父母送到那所民办初中后,小七觉得自己的人生变了。虽然学校条件不错,可竞争太激烈,压力大得喘不过气来。

成绩开始下滑后,原本对他报以厚望的父母开始着急了,他们的话里充满了责备和比较:“以前都可以,怎么现在不行?”这话像针一样扎在小七心里,让他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没人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长避坑

误区一 不信任,拖延就是懒

许多家长将孩子的拖延误解为懒惰,这其实是对孩子努力的一种不信任。家长常以为只要孩子开始做,就能做好,却忽视了孩子面对问题时的准备和能力。

当孩子达不到预期时,家长可能会感到失望,甚至严厉的批评,这只会让孩子更想逃避。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和支持孩子,和他们一起找出问题的根源,这样才能真正帮他们克服拖延,激发内在动力。

误区二 只看成绩,忽略情感

当孩子因学习困难而拖延时,如果家长只注重成绩,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就会觉得只有成绩好才会被爱和重视。这会增加他们的焦虑,从而更容易拖延。

我们要把完成任务和个人价值分开,与孩子共同讨论问题,把注意力放在学习本身,而不是成绩,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误区三 过度干涉,忽略自主性

如果家长过度控制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孩子可能不会学会自己设定目标和管理时间。一旦没有家长在旁边监督,他们就不知道如何有效安排自己的事务,这直接导致拖延。

如果孩子拖延严重,还要注意是否有注意力缺陷或其他学习障碍。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发展自主性,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因分析 孩子为什么会拖延

理解孩子拖延背后的恐惧和压力,我们可以更有同理心帮助孩子学会有效地应对挑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我不会,不知道从哪开始

许多孩子面对困难任务或者多个任务时,会感到无从下手,产生畏难情绪。这会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混乱,做事效率也跟着下降。就像考试前那种紧张感,太害怕了反而什么都做不好。家长可以帮忙把大任务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帮助孩子一点点向前。

没动力,不愿做

孩子对要做的事情不感兴趣,他们自然也就没什么动力去完成。特别是那些看起来特别无聊的任务,更是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家长可以尝试把孩子喜欢的东西融入到任务中,比如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学习,或者设定一些小奖励,让孩子觉得参与进来更有趣。

怕做不好,让大家失望

孩子怕付出努力也做不好,自信心受挫;也怕达不到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为了避免面对这种情绪和潜在的失败,拖延成了他们无意识中的防御机制,用来控制局面并减轻内心不安。家长可以通过赞赏孩子的尝试和小成功,鼓励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帮助孩子重建自信。

压力积累,什么都不想做

拖延有时是孩子在处理压力、焦虑或其他难以承受的感受时的一种方式。当焦虑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他们觉得什么事都做不了,只好选择拖延。这时,家长需要提供支持和理解,让孩子有空间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调节情绪。

人物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一萱

重庆市中医院心理门诊主治医师

擅长青少年心理、行为障碍的诊断、治疗及康复管理

曾获评重庆市第四届优秀科普作家

五步策略让孩子行动起来

面对孩子的拖延,很多家长容易急躁,孩子的人生道路都应该由他们自己选择。我们能做的是影响他们、帮助他们,而不是一味地催促和控制他们。

适当激励 动机与任务呈倒 U 型关系

耶克斯 - 多德森定律揭示了,动机与任务效率之间呈倒 U 型关系:简单任务适当激励,能让孩子们做得更好更快;复杂任务、过高期望会让孩子感受到巨大压力,反而造成焦虑和混乱,甚至开始拖延。

因此,我们需要先调整自己的期望和情绪,理解孩子的价值和潜力并不由某个特定任务决定,保持冷静和耐心,避免把焦虑或失望传给孩子。

准确共情 鼓励孩子敞开心扉

与孩子聊天时,试着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想问题,保持客观,别太受孩子情绪的影响。这样的交流能让孩子感到被真正理解,他们就更可能听取你的意见,也更愿意尝试改变。

像如果孩子总忘带作业,可以轻松地问:“你最近经常忘记带作业,遇到什么问题了吗?”这样不仅展现关心,也鼓励孩子开放心扉。等到孩子准备好谈论问题时,再一起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从小事开始 让“大脑”热起来

鼓励孩子做任务时,从最简单的小事、不费脑子的任务开始,让大脑逐渐“热”起来。一旦小任务完成,孩子信心倍增,动力也会随之增强。

然后,把大任务拆解成更小、具体的目标,减少压力。使用番茄钟、进度尺等工具,让孩子专注于当前的活动,同时清晰地看到事情的进展,减少完成任务的压力感,激励他们继续努力,逐步完成整个任务。

先完成任务 再改进完善

很多孩子一开始就想做到完美,这种心态常常导致拖延。重要的是,先完成任务,不必太在意是否完美。完成之后,再慢慢改进和完善。这种方法可以减轻压力,帮助孩子提高效率和质量,同时培养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心欣赏 找到“心流”顶峰

在陪伴孩子时,真心欣赏他们的努力和成就,避免总是批评,如:“你应该……”或“你不应该……”通过正向、及时的激励,帮助孩子发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找到他们的“心流顶峰状态”,持续高效地投入。

编辑 | 傅汝琴

审核 | 李星婷

本文选自《时代信报·新家长》1460~1461期心育V案例《从拖延到行动 五步策略让孩子动起来》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时代信报·新家长本公众号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新家长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