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后外侧平台骨折的复位

胫骨后外侧平台是临床处理上较为棘手的难题,后外侧压缩性骨折有国外学者称之为“apple-bite fracture”(咬苹果骨折),该处由于腓骨头的遮挡,显露较为困难,腓总神经及腘窝后方神经血管的存在,是切开复位内固定存在较高的血管神经损伤风险。尽管各种改良入路,包括 及其改良, 等应用于临床,但创伤仍较大,风险仍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胫骨后外侧平台“apple bite fracture”

关节镜辅助治疗关节内骨折在胫骨平台、桡骨 远端及踝关节骨折的应用上较为广泛,主要用于评估复位情况,有学者称之为“骨折镜”,后外侧平台在传统膝关节镜入路中无法有效显露,因此应用受限。为降低后外侧平台骨折的固定创伤,有学者结合新膝关节镜入路,监视下经皮复位螺钉固定,取得良好效果,文章发表于《Arthroscopy Techniques》。

手术步骤

步骤1:常规膝关节镜入路探查。

患者仰卧位,常规膝关前内侧、前外侧入路探查。由于外侧半月板后角的存在,在前内侧入路中无法有效观察到后外侧平台骨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步骤2:作膝关节后内侧与后外侧入路,探查骨折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膝关节后内侧与后外侧关节镜入路图示。

首先创建膝关节镜后内侧入路,刨削器紧贴后叉止点后方创建通道,避免损伤后方血管神经束。后将镜头置入后内侧通道,将刨削器置入后外侧入路创建后外侧通道,射频在腘肌半月板纤维束上创建开口,牵拉腘肌即可进入后外侧平台间隙,暴露后外侧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射频在腘肌半月板纤维束上创建开口(后内侧入路视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后外侧通道视角,可见压缩的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星形为骨折碎块,箭头为压缩的后外侧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后外侧通道视角,星形为骨折块,箭头为骨折边缘。

步骤3:骨折复位。

定位压缩骨块后,采用前叉韧带导向器定位骨块,经胫骨置入克氏针至塌陷骨块下方,后用钻头沿克氏针钻入8mm钻头,抬起压缩的骨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步骤4:骨折固定。

复位后,自前向后置入3枚克氏针1.4mm克氏针,经2.7mm钻头钻孔后,置入4mm半螺纹松质骨螺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在文献中使用了这种方法,但不意味着该方法是首选且唯一的,其仍具有局限性。在文章最后说明了该方法的优势和劣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方法具有微创、小切口,神经血管损伤风险低,伤口感染风险低,手术时间短等优势,但也存在需较高的关节镜手术技术,需特殊器械以及该技术仅适合于部分简单骨折或轻度移位的骨折。分享供临床医生参考。

本文来源:骨科青年

责任编辑: 向宇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