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当地时间5月1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在韦茨曼设计学院毕业典礼上为林徽因补授建筑学学士学位,以表彰她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的卓越贡献。

毕业典礼现场,林徽因外孙女于葵代表林徽因,从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手中,接过了这份迟到近百年的学位证书。

今年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也是她入学宾大100周年。一个世纪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见证了中国建筑走向国际化的转折点。23位年轻人在1918年至1941年间先后远渡重洋到这里攻读建筑学。作为中国第一代现代建筑师,他们学成归国之后建立了中国的建筑教育体系,致力于建筑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并完成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建筑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时间5月2日,“千瓣的花朵——福建古厝走出的文化遗产守护者林徽因”展览在美国费城举行。图为观众参观林徽因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时学生证上的头像照片。(图片来自中新社)

“一百年后,我成了曾祖母的校友”

回忆起这场特殊的典礼,林徽因的曾孙女梁周洋心情激荡:“当姑姑从院长手中接过这本迟到近百年的证书时,我们一家人都泪流满面。如果林徽因也能见证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我相信她会非常欣慰。”

梁周洋回忆,整个典礼庄重而富有仪式感,从吹奏乐器的艺术家到院长、教授们的登场,都彰显出宾大对学术和传承的尊重。宾大设计学院对此空前重视,院长一直亲自参与并主持。彼时,大厅中掌声雷鸣,林徽因得到了全场的尊敬和认同。

“当时她没有被授予学位的原因很清楚,就是她的女性身份。这是历史遗留错误,是时候纠正它了。”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说。

补授仪式次日,林徽因入学宾大百年暨建筑学位追授庆典论坛在校内费舍尔美术图书馆举行。在论坛的演讲环节,梁周洋给大家分享了一个好消息:“我很荣幸,在曾祖父母入学一百年后,我被同属宾大设计学院的历史遗产保护专业录取了。”

“虽然我已在历史保护领域工作了将近十年,但现在我将以学术视角,在最著名的教授和从业者的指导下学习。”梁周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时间5月2日,“千瓣的花朵——福建古厝走出的文化遗产守护者林徽因”展览在美国费城举行。图为展览展示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结婚照和旅行照。(图片来自中新社)

“带回东西方碰撞的真正含义”

古代中国历来重文轻工,从不将科技知识纳入考试范畴。直到20世纪初期,中国建筑仍处于“营造术”的层面,传承方式多以“样式雷”式的家族传承和师傅带徒弟为主,系统、科学的建筑学体系还未建立。

同样是在20世纪初,领先全美高校的宾大建筑系,如同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们。据统计,1918至1937年间,约有23位中国留学生先后在宾大攻读建筑学。

根据资料记载,中国留学生中最先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的是朱彬,于1918年9月从清华学堂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林徽因于1924年来到宾大,和她同行的包括她的一些同学及梁思成,这位才华横溢的中国留学生后来成为她的丈夫和长期合作伙伴。

在宾大,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边系统学习西方建筑体系,一边下决心投身中国建筑的研究。1926年,林徽因在接受费城一家报纸采访时说:“等我回到中国,我要带回什么是东西方碰撞的真正含义。令人沮丧的是,在所谓的‘和世界接轨’的口号下,我们自己国家独特的原创艺术正在被践踏。应该有一场运动,去向中国人展示,西方人在艺术、文学、音乐、戏剧上的成就。但是,绝不是要以此去取代我们自己的东西。”

她用一生实践了她学生时代的心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5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纪念特展在昆明市博物馆开展。(图片来自中新社)

建筑中的中西对话仍在延续

“大众印象中,上海外滩和南京路上的万国建筑群都是外国人设计的,其实不然。”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林中杰介绍说,南京路东路上的大新公司即后来的市百一店,即由三位留美中国建筑师创办的基泰工程司设计的,这三位创始人中的朱彬和杨廷宝,是宾大早期留学生。

除梁、林外,杨廷宝、赵深、陈植等多位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皆出自宾大建筑系。2022年,为纪念宾大与中国建筑百年渊源,韦茨曼设计学院联合中国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在宾大共同举办“中国建造”展。

“他们回国后完成了600多个项目的设计。”策展人之一、东南大学教授童明表示,这些现代建筑遍布北京、上海、南京、沈阳、昆明等大城市。这些作品反映了他们对当时国际现代主义建筑潮流的理解,以及对发展中的中国城市公共建筑的思考。“如何汲取传统文化的养料融入现代建筑的创作,这个话题从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开始就受到关注。”

“这种中西对话和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仍在当代中国建筑中延续,表现为现代性与本土性的交织与演变。”林中杰说。(完)

综合中新社、人民网、《新华每日电讯》等

编辑:崔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