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学时读《儒林外史》,不理解范进中举后的癫狂行为;上班后经历社会的毒打,开始同情范进屡试不中的境遇。疫情三年中降薪裸辞,很难再找到合适工作的我,被迫在34岁这年加入了公考大军,第一次从心底理解范进、渴望成为范进。

半月谈老师说我这个学员的标签是“每天通勤50公里的上班族”“和应届生竞争‘三不限’的大龄考生”“赶上末班车上岸的幸运儿”。

因为既典型又特殊,所以我也认真写一篇文章,和考公的兄弟姐妹们分享一些经验之谈。删来删去还是有点长,大家可以各取所需,也许有一部分对你有一点启发和帮助。

基础为王,辩证使用名师资源

初次备考的我像刚来地球的外星人一样对公考一无所知,也不知道市面上有哪些培训机构、报什么班好,所以一张白纸的我把自己的第一次托付给了一个公考落榜的妹妹,她把一个无名机构的课程账号借给我让我听课学基础,没有名师,也没有纸质教材,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样从0开始的学习笔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直到我把行测五大模块全部学完,又慢慢接触了各家培训机构的各类公考课程,才发现其实各机构课程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都是一样的。

公考界几乎没有绝对的独家秘籍,所以首先在行测打基础这件事上,不必过度迷信名师课程,也不要贪多求全,你只需要踏踏实实学完一个机构的课程体系,然后按模块、按知识点大量刷题,同时整理记录一部分有代表性的错题,最后针对堵点和顽固错题,建议听一听不同机构、不同老师的专项讲解,帮助你开拓思路、举一反三,这时才会有1+1>2的画龙点睛效果,这是打基础阶段的一个简单闭环。

当然,以上关于名师资源的心得体会主要针对于行测,关于申论我倒是十分推荐半月谈白鹭、初心两位重磅老师的课程。

因为党媒“笔杆子”出身+体制内工作经验,使他们的授课方法更贴近申论本质,这样的绝对优势比一般申论讲师的“纸上谈兵”和就题论题更具启发性。

比如他们针对文段逻辑的“预判式思维”和边读边自我提问的阅读法能有效训练你从长篇大论中跳出来,一目三行且逻辑清晰,避免越读越乱;

他们也会教你根据答案字数预测得分点数量,从而去粗取精,合理分布作答要点,避免不分主次全都抄上答题纸。

当然这些经验之谈只有你亲身实践后才能转变成自己的本领。申论学习千万不能手懒,一定要动笔写,增强题感,保持动势。

合理排序,考场能量满格输出

考场上的做题顺序像“田忌赛马”一样是门学问,各路大神都有自己的做题心得,你也一定要在模拟考中多试几种不同的做题顺序,最后选一种最优方案固定下来。

我特别建议你把资料分析、判断推理模块提到第一、第二的位置,因为刚开场头脑最清醒,能保持做题速度和正确率,何况资料分析是普通人唯一有可能拿满分的模块,没有之一,一定要做得又快又好,提振整场考试的状态。

言语理解也是题量大、分值高的重要模块,相对不太难,但是也不要字斟句酌追求满分,放在第三的顺序作为过渡,可稍微缓解一下前面两个模块做题时紧绷的神经。

数量关系模块绝对不要拖到考试最后10-15分钟。精神高度紧张会导致你连题都读不懂、数也算不对,更不要全C全B,这样糊弄自己无异于把分数拱手让人,建议放在整场第四的顺序你会比较从容

一定要挑出10-15个简单题和中等难度题目快速认真做,平时你就要多训练如何快速识别题型难易程度和提升做题速度。

至于那些需要亲手画图的几何题目、题干超过3行的超长题目和看着就不像“善茬”的变态题目,即使费劲做对了,性价比也不高,不必恋战浪费时间,建议蒙猜跳过。如果你能做到这些,相信我数量关系模块你已经超过70%的考生了。

到此为止,请你把前面四个模块的答案一次性涂卡确保分数落袋为安,不要留到考试快结束再涂卡,也不要做一个模块涂一个模块,来回折腾很浪费时间。

常识判断模块的正确率其实普遍都不高,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思来想去浪费时间正确率也不会高,平时有意无意地多积累,考场上一般放在最后10-15分钟做比较合适,一目三行读题,凭第一直觉在答题卡上快速涂卡,省略在试卷上写答案再涂卡的多余步骤。

效率第一,放大优势兜底短板

我有两次考公经历,第一次起因于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中年危机”,从0到1在家备考5个月,看似充足全面,实际是边找工作边备考,专注度不高、偶尔懈怠、效率一般、自我感动,犯了人性的各种通病,考试前连套题都没做过两套,所以失败也是情理之中。

第二次则是源于从小不服输的精神,执着地认为别人能考上我也能考上。但我不是盲目自信,而是认真分析实际情况后做了几点调整。

一是转移学习阵地。我买了“半月谈国考60天上岸计划”,果断停止笔记本、错题本这样的手写低效方式,改用书上写写画画、拍照截图、收藏错题、微信文件传输助手随手记等方式,利用一切顺手、高效的资源,快记、勤翻、多看、反复做,学习效能整体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是利用碎片时间。首次公考失败后我降薪入职了一家小型“双高新”民营企业,前期工作量大、饱和度高,每天忙于各种品宣和跨部门沟通事务,几乎没有机会复习,于是上下班通勤近50公里、4个多小时的路程就成了我的“救命稻草”。

地铁没座、公交车有座,我就特意选择公交车通勤,坐在车上大量做题、看解析、整理笔记是常规操作,晚上到家靠在床上看课时困到睡着也是常有的事。夜里三四点钟自然醒,爬起来洗漱接着学习,早上七点多又踏上“西天取经”一样的上班路途。

就这样循环往复,半年多下来身心俱疲,几次崩溃也想过放弃,但由于碎片时间的高效利用,行测分数也从50+提高到稳定70分左右。生活不会陪你演戏,实实在在的付出真的有回报!

三是发挥比较优势。我知道已步入中年的自己在学习能力和精神状态上都拼不过在校生,但是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沟通能力倒是比大部分学生略胜一筹,所以我做了3个大胆而理性地策略调整:

①数量关系只做简单题兜底,其他蒙猜;

②把面试“长板”无限放大形成绝对优势;

③选岗时只选有专业能力测试的岗位,报考人数相对较少、胜算略高。

前两个策略保证了数量关系不占用太多时间拖累行测其他模块,同时面试备考更孤注一掷和充分自信,最终取得了88.33的不错分数。

第三个策略则意味着备考面试时要同步从0开始准备一门新的笔试,虽然专业课很陌生,但是我坚信多一门考试就能多一分拉开差距胜出的概率,因为当我发现自己缺少某项绝对优势的时候,只能发挥比较优势,从其他角度迂回胜出,这个有点冒险但是不得不试的思路在我身上成功了,也供你们参考,谨慎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课程配备专门的纸质讲义,方便一课一练,有效吸收

事后证明,我的笔试临场依旧没有发挥好,成绩没有达到预期,岗位排名第二也不知道被第一名拉开多少分,但也正是由于面试潜能的充分释放和专业能力测试的加成效果,促成了综合分数的反超,最终排名第一顺利上岸北京市某乡镇基层岗。

我从来不是大神,不怎么聪明的我当年能够考上市重点高中和某211高校,也完全是由于足够努力。

但公考和高考不一样,高考是通过性考试,过了不同分数线就有不同等级的学校可以选,而公考是残酷的选拔性考试,为党和国家选拔综合性人才,所以我很羡慕那些智商高、会考试的大神。

如果你是大神,请不要浪费自己的天赋,也不要自满,你可以“好高骛远”选个略高一点的岗位激发自己的潜能,为党和国家作出更大价值的贡献;

如果你是普通人,甚至不太擅长考试,一定要早作打算,建议提前一年认真备考;

如果你是应届生,一定要珍惜得天独厚的身份优势,争取一次或最多两次必须上岸,上不了岸就去上班,不要用全职备考逃避现实,上班以后也有机会再考;

如果你是和我一样的打工人,我深知备考艰难,但如果你也有中年失业的危机感,或想给家人更安稳的保障,一定要用这样的“噩梦”经常激励自己,多拼博几次,不让自己后悔,为自己的后半生争取一个体面的归宿。

最后借用两句公考圈广为流传的名言送上我诚挚的祝福和鼓励——“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以上,与诸君共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发挥比较优势,在职大龄青年“迂回战术”逆袭上岸

2025国考60天上岸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特约撰稿:路灯下的大猫

责编:韦思艺

校对:李向东

公考生都在用的备考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