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甘祖昌,一生未上一线,晚年为何放弃高位,决心回乡务农?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给大家讲述甘祖昌的故事。

1955年7月1日,甘祖昌向上级提交一份,申请回乡当农民的报告,未被组织批准。原因是组织深知他的身体较差,农村的医疗条件差,无法保障他的身体健康,因此没有批准。

但甘祖昌没有放弃,陆续向上级又提交两份申请报告,依旧未被批准。1957年,甘祖昌当面向萧华提出回乡务农申请,没有被批准。后经过党组织深入研究,最终批准甘祖昌的回乡申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甘祖昌的申请报告

然而甘祖昌回到家乡后,面对了很多争议。有人认为他肯定遇到了什么事才会回家;有人认为他放弃高位回乡很伟大;也有人很不解,甚至责问他,有好好的官你不当,有福不享,回到农村受苦,你到底图什么?

是啊,甘祖昌是开国少将,是一名军级领导,享有较好的待遇。那么他为什么如此坚持要放弃高位,回乡务农呢?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让人不禁回想起,甘祖昌授军衔时发生的事情。

1955年授衔,让大家高兴不已。可授衔级别下来,有的人认为自己的级别评低了,心中有点意见,向上级提出意见。

龚全珍是教导处副主任,不得不出面做工作,疏解他们的情绪,可其中的关系太过复杂,让她觉得很是棘手。周末,她回到家里,和丈夫甘祖昌谈起评级的事。

龚全珍具有大学毕业的学历,被评了连级。甘祖昌听后,慢慢地说:“我对自己的级别评定有意见,已经写信给中央反映了。”

龚全珍惊讶不已,下意识认为丈夫也是认为自己的级别评低了。可丈夫参加革命多年,性格老实本分,不争不抢,怎么会有意见呢?简直让人惊讶不已。

甘祖昌却一脸平静地说:“我有意见,意见很大。党组织评级是根据德,才,资三个条件评定的。他们给我评定师级,我反复想,我怎么能评师级呢?你们学校是不是有个老管理员?”

龚全珍点点头,甘祖昌接着说:“这名老管理员的资历可是比我老呢,他才只评了个连级,还有你们的总务主任,也是一名老红军,功劳很大。二万五千里长征,他白天背着物资行军打仗,晚上枕着枕头睡觉,他评了什么级别?”

“营级。”

甘祖昌感叹:“是啊,和他们相比,我对我的级别是有意见的。”

龚全珍有点糊涂了,不知道甘祖昌到底是什么意思?那到底是高了,还是低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甘祖昌

甘祖昌解释,看看他们的评级,我觉得自己评营级就可以了。可是党组织给我评了师级,你说,我心里怎么过意得去?我向中央写信就是提出意见,降低级别。

听到这话,龚全珍才明白,原来甘祖昌不是嫌弃低了,而是嫌弃高了。不过上级接到甘祖昌的申请后,考虑到他虽然一直从事后勤工作,但是后勤同样重要,关系到整个部队的存亡,所以没有同意他的申请,将他纳入四个准军级之一。

就这样,甘祖昌被授予开国少将。

虽然被授予开国少将,但是他始终认为党组织给的荣誉太高了,觉得受之有愧。所以在之后的日子,他更加勤恳工作,废寝忘食,恨不得将自己全部的热血献给国家和人民。

然而长时间的工作,加上身体本就不好,他很快病倒了,频发脑震荡后遗症,甚至有时昏倒长达一个小时以上,不省人事。根据这种情况,党组织先后派他去北京,上海等地休养。

但是甘祖昌不管在哪里,根本无心疗养,一心想着工作,想着要为国家奉献。如此一来,疗养也没有多大的用处。

一次,他在庐山见到一位老战友。老战友身上还残留着几块弹片,但是他斗志昂扬,生机勃勃地从事新工作。他说:“活着一天就要工作一天,不要去想那么多。”

甘祖昌瞬间明白了,再也按捺不住那颗炽热的心,迅速拿上行囊,来到新疆参与建设。可他一心投入工作,又忘记了自己的病情,很快又病倒了,不得不住进军区医院接受治疗。

治疗期间,由于医院病人少,他一人住着半边楼,一间卧房,还有护士专门护理,享受较好的待遇。但是甘祖昌的心平静不下来,总想干些什么,于是经常出去和园丁种向日葵和玉米。

闲暇时间,他喜欢坐在椅子上,看报纸或听收音机。有时听着听着,他的思想不由飞往远处,心里莫名产生一股惆怅和烦恼。

一年后,甘祖昌依旧没有康复,反而更瘦了,整天愁眉不展。一天傍晚,他独自走在河边散步,看着夕阳照耀下的河水,看着水里的倒影,憔悴又苍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不忍心看到自己憔悴的模样,深深叹息了一声。此刻,莫名产生一种情感,让他想起那些年的经历......

他出生在江西沿背村,一个破土砖房子里。他的出生给父母带来很大的希望,希望他以后能光宗耀祖,振兴家业。为此父母还特意请来一个老先生,给他取名甘祖昌,小名罗和尚。

六岁那年,娘舅资助他,送进私塾学习,读了两年。但到第三个学期时,母亲拉着他的小手,无奈地说:“儿啊,这个书可能是读不成了。舅舅家也不富裕,我们不能再让他供你读书了,再说我们家也穷啊,实在供养不起了。你是老大,要帮帮家里呀!”

从此甘祖昌离开学校,帮着父母干活,但是每次路过私塾时,他都呆呆地站一会,听着从里面传来的读书声,脸上露出羡慕的神情,再无奈离开。

一天,他从外面干活回来,和母亲商量要去萍乡挑脚。所谓挑脚,就是用扁担挑谷子,帮人挑去碾米。一路上长途跋涉,又都是走山路,很辛苦。所以这个活计大多都是成人去挑,甘祖昌当时不过七八岁,怎么能受得了呢?母亲不让。

甘祖昌劝说母亲,让我去试一试吧,我吃得消,来回能挣上好几个铜钱呢,要帮爹爹治病啊!没办法,母亲只好同意。

第一次出门挑脚,甘祖昌很兴奋,肩上的两担谷子左右摇晃着。同行的乡亲担心他,想帮他挑谷子,可他拒绝了,坚持要自己来。乡亲们没办法,只好将他夹在中间,让他慢慢来。

可在爬高背岭时,甘祖昌的布袋被荆棘挂着,脚上一个踉跄,往前扑去,差点滚下山沟,幸好后面的乡亲眼疾手快,将他拽住,才避免危险。

第二天,他们又挑着东西回家,直到晚上才到家。他将赚到的四个铜板,交给母亲。他很开心,很开心,憧憬着以后能挑更多担,赚更多钱。

慢慢地,甘祖昌长大了,个头1.75,一副古铜色肌肤,干活风风火火,成为村里一名少有的作田好手。一天,他回到家,看到一个30多岁的男人抱着一个小孩坐在他家。

经过一番商谈,他才知道那个男人是李特派员。李特派员很看好他,想劝说他一起闹革命。在他的劝说下,甘祖昌联合村里十几个青年,成立第一个共产党小组,献身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8年,甘祖昌领着一帮人修理枪支武器,后机械所发展成红军兵工厂,他也离家来到永新,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转眼过了几年,甘祖昌依旧奋斗在兵工厂,带领同志们研制火药子弹。他们经过苦心钻研,成功用铜和锡研制出子弹头,可又缺少子弹壳底的洋硝。他冒着生命危险,历经重重艰难,从敌占区买回洋硝,制成子弹。

艰难的长征途中,他成了部队后勤负责人。一天,领导找到他,要他想办法去筹集粮食,部队已经断粮了。

甘祖昌二话不说,带着100多个战士出发筹粮。可出师不利,他们在路上遇到一股敌军,展开激战。激战中,甘祖昌的脑门被子弹击中,不断涌出的鲜血模糊了双眼。

他既头疼,又头晕,但是他忍住了,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咬牙直接用手拔出子弹头,简单包扎后继续战斗。好不容易战斗结束,他不顾头上的伤口,照旧带着战士们,到村里宣传红军的政策,筹集粮食。

一次,部队来到一个全是崇山峻岭的地方,几乎没有人居住。红军为了摆脱敌军追击,一直在山里打转。这天甘祖昌照常带着部队筹粮,可走了半天,都没有找到一户人家,也没有找到一粒粮食。

直到太阳快落山了,他们还在四处寻找着。突然他看到一座山脚下有一块红薯地,附近有几座茅草屋,估计应该是茅草屋的住户种的。

他想着没有粮食,能有红薯也好啊,便想去茅草屋找住户商量。可太阳快下山了,茅草屋距离有点远,没有时间来回折腾。

他撕下一页纸写上,老乡我们是红军筹粮的,现在天快黑了,来不及找你商量,非常对不起挖了红薯,特意给你留下10块银元补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他再次筹集到粮食,暂时解决战士的温饱问题。可这次解决了,下次呢?下下次呢?实在太过艰难,他只能用尽一切办法为战士们筹集到粮食和物资,保障战士的生命。

在爬雪山时,战士们都用尽所有的力气想翻越雪山,可一个受伤的战士实在爬不动了。他的大腿上还有敌人的弹片,伤口处理不了,已经大片溃烂发炎,只能拉着甘祖昌的手告别,祝革命成功。

抗日战争时期,甘祖昌依旧从事后勤工作,主要负责部队的粮食和军械工作。在此期间,他干了两件让他很开心的事情。

一件是利用聪明才智,带领战士们装走了阎锡山的一个弹药库,补充部队的资源。还有一件也是他带领游击队和群众,有计划地搬空敌人的弹药库,补充部队的军需,得到上级的表扬。

1941年,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甘祖昌奉命创办纺织厂,解决部队战士的穿衣盖被问题。他摸着脑袋,连纺织厂什么样子都没有见过,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