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4375期。1985年,一部革命军事题材影片在全国上映,就是《黄桥决战》,这部电影反响很好,放在当年属于大手笔制作。影片展现出了新四军部队,在黄桥一战消灭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的过程。不过放下影片自身的质量和艺术性不谈,里面有一个令人吃惊、也很遗憾的现象:《黄桥决战》只有陈毅元帅,却没有威名赫赫的粟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粟”是多年的上下级关系,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搭档,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他们的默契配合及战功达到巅峰。而影片《黄桥决战》中,陈毅的副手却不是粟裕,而是一个叫“谷盈”的人,历史上并不存在这样一位将军。“谷盈”的位置,原本属于粟裕大将:顾名思义,谷就是粟、盈则是裕的意思。编导对粟裕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加工,不使用真名。但这就很奇怪了,既然陈毅元帅用了真实姓名,怎么粟裕大将就必须使用化名呢?这是因为影片原稿在总政治部不过审,韦国清上将不同意公开宣传粟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作品,所以上映前需要解放军总政治部进行审核,在八十年代属于惯例。当时的总政治部主任正是开国上将韦国清。韦国清认为粟裕在1958年受到中央会议批判,右派的帽子一直没有摘掉,不适合在公开上映的影片中宣传真人形象。所以就出现了不伦不类的情节:电影里有陈老总但没有粟裕。事实上要么两人都用化名,要么都用真名,怎么可以一真一假呢?这个情况令人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当年,很多同志希望给粟裕平反,认为他的受到的对待是不公正的。粟裕生前也曾多次跟叶剑英、聂荣臻等元帅提出平反愿望,得到了口头上的认可和许诺。但八十年代这个事情推进不下去,卡在了总政治部这一关,最大的障碍就是韦国清。原总政治部副主任甘渭汉去世后,他的公文包中出现了一份请示给粟裕平反的文件,并未递到中央军委,被总政治部压了很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韦国清在解放战争时,是粟裕大将的下级,担任过华东野战军二纵司令员,还曾是苏北兵团的军事主官。按说军人对于老首长,应该是有感情的,尤其韦国清还担任总政治部主任,对粟裕的平反事宜可以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但他非但没有帮忙,反而“卡脖子”,在1984年粟裕去世之后还不允许公开宣传他。针对这样的情况,粟裕生前的秘书鞠开同志,揭开了一段往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鞠开晚年回忆:韦国清当二纵司令员时,山野和华中野战军(都是三野的组成部分)合并不久。他对粟司令的指挥风格不了解,二纵经常打阻击战,却很少当主攻。伤亡损失大一些,部队的战功却有限。久而久之,韦国清跟粟司令产生了隔阂,一直没有好转。所以他当总政治部主任后,不太愿意办粟裕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陈粟手下最强的纵队,分别是1、4、6、9纵。所以粟裕经常把主攻任务交给他们,也不是因为相信所谓的嫡系,毕竟9纵的许世友,之前跟粟裕也不熟悉,但打的好仗很多。粟裕用人是比较公平的,他考虑的是战役的胜算和需要;韦国清纵队实力相对较弱,更适合打阻击。韦国清战争年代的军功不及叶飞、许世友等人,但建国后职务非常高,当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副国级干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鞠开的回忆,也只是一个人的分析和论断。就韦国清的职务和实际地位而言,即便他不太想给粟裕平反,一个人也未必有那么大的能量。当年反教条主义和反个人主义批判时,涉及到的首长和细节比较多,导致了粟裕的遗憾。不过大将最终还是在1994年,被中央军委恢复名誉。在此之前,韦国清同志于1989年病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史源历史专栏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