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画”四川

Review of Sichuan Culture & Tourism

《四川省加强石窟寺联合保护工作方案》日前出台,其中明确指出,将结合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优化联动机制,强化源头治理,从推进石窟寺保护立法、健全保护管理体系、增强基层管护能力等10个方面,大力提升石窟寺保护管理能力水平。

据普查统计,四川现存石窟寺2134处,数量居全国第一位,超过全国总量(近6000处)的三分之一,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1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岳毗卢洞紫竹观音,从各个角度观赏都能看到细微的表情变化

四川石窟寺题材内容多样、造像序列完整,蕴含着厚重、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鲜明特色,有力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悠久历史。随着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这些深藏身于山野间的历史遗珍,将再现往日风华。

本期“万千气象画四川”将在巴蜀石窟研究专家雷玉华,以及镜头长期聚焦石窟、中国西部图片库签约摄影家袁蓉荪的带领下,领略巴蜀石窟寺穿越千年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蜀道旁,一龛龛石窟造像早已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之中。图为巴中市兴文镇沙溪村唐代小佛龛

空 谷 妙 相

寻找巴蜀石窟寺和摩崖石刻

文/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 雷玉华

图/成都市摄影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袁蓉荪

四川是中国石窟造像延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区之一。川北广元、巴中地处中原入川要道金牛道与米仓道,较早开始开窟造像;西蜀成都在南北朝时已开始建寺造像,至唐宋更趋繁荣,成为中国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传播久远;晚唐以降,北方大规模开窟造像活动渐衰,而巴蜀地区石窟寺与摩崖造像的开凿却日益繁盛,安岳、大足的摩崖石刻更是晚期石窟寺最杰出的代表。

在此过程中,巴蜀石窟寺与摩崖造像发展出极富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造像题材和风格,书写了我国晚期石窟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牛道旁,嘉陵江边,江波峭壁上的千佛崖石窟密如蜂巢。图为千佛崖唐代开凿的韦抗窟外景

长安与成都之间

佛祖入川的前沿码头,在素有“川北门户”之称的广元。无论是从北方古代政治中心长安、洛阳来,还是从西边经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来,过了金牛道上的石柜阁便进入了“蜀门锁钥”广元。

川渝地区最早的石窟即开凿于此,它们是千佛崖的三圣堂和皇泽寺的中心柱窟。皇泽寺的大佛窟和千佛崖的北大佛窟则是四川最早的大佛。开凿大佛之传统很早就从北方传到了广元。之后,蜀地遍地开凿,堪称大佛的王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元千佛崖雕凿于峭壁悬崖之上,是蜀道上的一处盛景

金牛道以东,是翻越崇山的米仓道。南龛山上有密密麻麻的造像龛,龛龛珠光宝气,尊尊色彩艳丽。虽说造像和龛形有些程式化,但似房子一样的佛帐形龛雕刻得一丝不苟,双层檐顶、瓦栊、鸱尾、珠帘、华绳、垂帐、华盖等无不精雕细琢。

阿弥陀佛与五十二菩萨、观音、地藏等形象大都可以在长安或成都找到根源。黄巢起义,户部尚书张祎为追寻出逃的僖宗来到巴中,刻下了“追扈行在”的艰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中南龛石窟历史悠久,雄伟壮观,其始建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后世不断增镌,形成了今日规模宏大的南龛石窟

荥阳郑公因迁途夫人生病造像,皇族李思弘及家人装修了多龛造像,上谷侯氏在水宁寺造像,西龛山下有太子李贤墓。这些北方显贵来至巴山深处都有不得已的故事,不过他们带来了京城的造像样式。

南龛之外,还有300多龛中唐到晚唐时期的佛教造像分布在巴中城周的西龛、东龛、北龛、水宁寺等地。唐代之后,巴中佛教造像戛然而止,到宋代、民国时期虽又有少量的开凿,但数量和水平与唐代不可同日而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中西龛石窟

战争与和平

在川渝各地的许多高山大河旁,人们常常造摩崖大像护佑往来的行人。但是在这些江河古道上,还有很多专门为曾经的战争而雕刻的佛像,尤其是在川渝政治中心成都往西、往南的古道旁,那些曾经重要的关隘之地,如今都可以看到很多晚唐时期的毗沙门天王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夹江千佛崖,岩壁下的古道至今仍是当地人往来的要道,人们往来于此,一眼千年

夹江千佛崖、邛崃花置寺、资中重龙山、内江翔龙山等摩崖造像中的毗沙门天王像尤为突出。他们左手托宝塔,右手握利剑,身穿战袍,戴盔披甲,威风凛凛地站立于路口两侧。如今每当看到这些天王像,唐后期战火纷飞的岁月似又浮现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茂县叠溪镇的点将台摩崖造像是四川最西部的汉式佛教造像

走进茂县叠溪镇较场村,会发现一块略似椭圆形的大石包上开凿有药师佛、释迦佛、弥勒佛、七佛、观音等22 龛造像,与唐代汉式佛教造像无异。

根据题记可知,此为守边重臣、唐代冀州刺史李玄嗣及其属下于贞观四年(630)所开凿的点将台摩崖造像。贞观四年,唐王朝与吐蕃交战,唐朝向西推进边境线,设轨州(今阿坝县) 等行政区,之后收缩至今茂县一带。于是,守边将士为我们留下了这四川最西部的汉式佛教造像。

安岳·大足的佛国世界

晚唐以降,北方大规模开窟造像活动渐渐衰落,巴蜀石窟寺与摩崖造像的开凿却日益繁盛,书写了我国晚期石窟史上最辉煌的篇章。特别是两宋时期,安岳、大足两地的造像已经远远超过北方,成为中国后期石窟寺的代表。两地造像以自称密教第六代祖师传人开凿的密教造像最有特色,宛如一对姊妹花,盛开在川中丘陵浅坡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岳华严洞内的宋代菩萨造像,头戴宝冠,胸饰璎珞,面目清秀,肌肤丰满细腻,令人倾倒

安岳县石羊镇的毗卢洞因“紫竹观音”而声名远扬,已成为安岳的一张名片。早期观音为男身,这尊观音不但完全女性化,还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全镂空的化佛宝冠,薄如蝉翼的长裙,袒胸露臂,坐于高高的山石上,在身后的紫竹、宝瓶映衬下更显美艳。

许多人去毗卢洞就为欣赏这尊韶华绝伦的紫竹观音。实际上,进门处的“柳本尊十炼修行图”摩崖雕刻,才是这处密宗道场的核心与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毗卢洞柳本尊十炼图,高7米、宽14米、深5米,塑造了柳本尊一生修行的十个劫难

重庆大足毗邻安岳之东南,70余处石刻造像主要开凿于唐末到南宋,以北山、宝顶为代表,造像集中,气势磅礴,且头顶“世界文化遗产”之桂冠,早已蜚声海内外,游人如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庆大足石刻始建于初唐,鼎盛于两宋,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图为大足宝顶山“华严三圣”

立于大足宝顶山的《唐柳本尊传》和《重开宝顶山石碑记》两方碑记载了川密教主柳本尊的简历:唐大中九年(855)出生于嘉州龙游县玉津镇(今乐山市内),以苦修救度众生出离苦恼,成为五代、宋时期四川密教的祖师。安岳“柳本尊十炼修行图”摩崖石刻反映的正是柳本尊的十种修炼场景。图画中人物略大于真人,以柳本尊成佛后的形象居中,两侧对称展现他的各种修行场景,且有碑文叙述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岳茗山寺,千年的风吹雨打使岩石显现出层层肌理,在佛像身上留下水波形的纹理线条,更添沧桑之美

除“柳本尊十炼修行图”外,安岳很多散落各处的造像与赵智凤在大佛湾造像的内容与构图如出一辙,如石羊附近的华严洞与大足宝顶的圆觉洞、孔雀洞与北山孔雀明王窟,单尊或单窟造像也极其巨大,只是没有如宝顶山那般集中大规模凿造。

比之大佛湾造像,这些默默无闻的造像,雕刻线条看上去更加自然流畅,似是出于同门工匠之手。行走在安岳和大足,许多题材相似、面貌形同的石窟常常会让人在时空交错中恍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岳卧佛通长23米,头东脚西,背北面南,向左侧卧于离地3 米的岩壁间

大佛的王国

四川境内,处处可见大佛像的身影,可谓大佛的王国。除著名的乐山大佛外,还有荣县大佛、资阳半月山大佛、阆中大佛、南部禹迹山大佛、三台大佛等体量甚巨者有数十尊之多;稍小者有广元千佛崖大佛窟、资中北岩大佛、安岳黄桷大佛、内江翔龙山大佛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阆中大佛寺内的唐代弥勒坐佛

这些大佛多为唐、宋两代开凿,高大者三四十米,小者五六米,或坐或立或卧,姿态各异。规模虽远不如乐山大佛等大佛,但在乡村山野,非郡、县所在之地,却是一项浩大工程,有的甚至历经唐宋两代百余年才能完工,耗费无数人力物力。是什么让四川人如此乐此不疲地兴造大佛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荣县大佛是巴蜀第二大佛,其开凿年代有唐、宋两种说法,高36.67米

见诸文献记载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以高僧之名,借助大佛之威仪,吸引教众,达到弘法目的。如成都以北、广元以南的三台,唐初三论宗高僧慧震在此弘法,并于西山造大佛。二是以佛之威力震慑某种不利于民的强大势力,如乐山大佛。唐开元初年,当地和尚海通发起开凿大佛,以镇三江之水,保民平安,直至贞元十九年(803)在当时四川最高地方长官、剑南节度使韦皋的主持下才最后完工,历时八十余年。

众多大佛与石窟造像地点相互契合、遥相呼应,庇护着世人,谱写出中国石窟史上最华彩的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乐山大佛建造从公元713年修建到公元803年完工,历经三代建造者,最终成就了这尊巍峨巨像

本文节选自《四川画报》总第378期

摄影/袁蓉荪

编辑/陈学军

二审/肖蓉

审核/李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