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多年来,福建晋江积极引导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杜绝铺张浪费,破除封建迷信,摒弃婚丧陋习。礼金“降温”了,感情却“升温”了——这是近年来晋江广大群众的切身体会,也是晋江深入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取得的成效,在群众身上的生动体现。

据介绍,在长期深化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晋江针对社风民俗的现实情况,以“不炫嫁妆”和“规范出殡”为重点,通过建章立制和制度约束,让群众行为少一分任性,多一分自觉。如今,晋江各镇(街道)、村(社区)严格落实文件和辖区村规民约有关规定,坚持辖区移风易俗动态监测处置日报告和月通报制度,常态化开展红白喜事操办暗访督导。2023年以来,晋江市治丧时长控制保持良好态势。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干部在晋江移风易俗推进中的作用尤其明显。晋江紧抓关键少数、重点人群和重要环节,先后出台规范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操办红白喜事的量化规定,先后制定规范公职人员操办婚喜事等一系列文件,强化督查,严格落实。

近年来,晋江金井镇围头村以村规民约的修订、执行、监督、内化为切入点,定规矩、立良俗、破陋习、扶正气,以规立德滋养文明乡风,全村呈现出“乡风文明、产业兴旺、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气象。据悉,晋江市399个村(社区)均制定了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各村、社区还主动响应上级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倡导,把“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准时开席”等新要求、新理念融入规约。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这一破旧立新的做法,广大群众减轻了经济开销、攀比心理和社会舆论的负担。如今,村规民约已成为移风易俗的有效措施,让移风易俗更加有章可循。

值得一提的是,晋江把推动移风易俗与发展慈善事业有机结合,引导群众把“面子”开支变成公益捐资,“简办婚宴、捐助慈善”渐成风气,“不讲排场讲慈善”的氛围日渐浓厚。2003年起,晋江市慈善总会向全社会尤其是工商企业界发出“简办俗事、多行善事”的号召,倡导把节约下来的礼俗资金、礼金奠仪捐给公益事业,或者建立专项慈善基金,得到了全社会的积极响应。从晋江市慈善总会获悉,截至目前,晋江市红白喜事及民俗活动节省的捐资超19亿元,惠及困难群众超18万人次,慈善项目涵盖扶贫帮困、助学支教、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创业就业、助老助残、妇幼福利、青少年发展、便民服务等诸多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俗巡游、雨伞彩绘、亲子运动会、南音会演、剥海蛎比赛……5月9日—11日,东石镇塔头刘村举办了一场热闹的慈元文化节活动。5月11日恰逢农历四月初四,正是塔头刘村传统习俗中的“佛生日”。早在2013年,村“两委”牵头把“佛生日”办成民俗文化节,如今已经举办到了第十届。

近年来,晋江不少村居在禁止闽南传统“普渡日”“佛生日”大操大办的基础上,引入文体、科普、环保等元素,把“普渡日”“佛生日”变成“文体活动日”“志愿服务日”“扶贫济困日”和“环境整治日”,在破除旧俗陋习的同时,促进文明新风的树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江还以全国妇联移风易俗工作试点、省婚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策划婚俗改革“三个一”工程,开展“推进婚俗改革,弘扬时代新风”“婚育新风‘晋’万家,倡导婚俗新风尚”等主题宣传活动,喜俗简办成为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