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偶剧只能给孩子看吗?偶剧只能演绎相对简单的童话传说故事吗?很多年前,《战马》中文版在国内掀起的热演风暴,就已经引发了不少人拓宽传统偶剧题材与深度的思考——尽管这部舞台剧的底本,仍是一部在英国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品。有意思的是,当年协力原版开发那匹恢弘"战马"木偶的南非掌上乾坤木偶剧团,如今已用《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回应了这个命题。这部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同名小说的偶剧,日前在上海完成中国首演。该剧以上世纪70年代末南非种族隔离为背景,虽然展现的是底层黑人主角的生存困境,但当代观众一样会对其中折射的深刻命题产生共鸣。

故事主角迈克尔·K是一个性格孤僻、不善言辞的园丁,他带着垂死的母亲想要回到乡下的村庄,却如同外人一样见证了自己母亲无助地去世的时刻。孑然一身的他陷入了因种族、经济和性别而恶化的处境,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他不断地逃离着,试图用有限的资源努力寻找自己的避难所,淡漠而低调的语汇描绘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迈克尔·K在这个惨淡的20世纪的一生,展现了黑人的处境和人性尊严的丧失。

伴随着口哨声和五片飘然而下的落叶,导演及编剧劳拉·福特将库切笔中的哲思、隐喻和诗意搬上了戏剧舞台,舞台空间上的各个元素被调动起来:富有假定性的场面调度进行着运动式的戏剧构图,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记录着故事的文化背景和主人公的一路历程。尤其令人称赞的是,劳拉·福特与偶剧团采用了"人偶合演"的模式,演员时而是偶师,时而是与偶人对话的剧中角色。多种艺术手法组织成为一部多元而庞杂的精彩剧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会问,这样一部如此写实且又沉重的戏剧,真的需要木偶来进行演绎吗?事实上,当我们了解库切的原著时,一定会惊讶地发现,该文本仿佛天生是为人偶同台表演而创作的。在原著中,库切多次用文字表达了对迈克尔这一人物的草木化的形象描绘:"那胳膊就像是什么陌生的东西,像是一根从他的身体上伸出去的棍子。""他整个人,就像那种用橡皮筋把木棍连接成的玩具。""迈克尔斯,你是一个有趣的人物,一个小丑,一个木头人。"同时,库切又在文中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世界的弱肉强食,他说:"那些混在军队、警局、学校、工厂和办公室里的隐秘的寄生虫,内心深处的寄生虫。""它只能用自己奇特的形状来抵抗这个充满肉食者的世界。"……

于是我们看到了导演的处理方式:在舞台上,真人演员扮演着肉食者的角色(冷漠的文员、残忍的士兵、凶残的暴徒、严苛的看守……),而迈克尔·K则以草木之躯出现:操纵木偶的演员们掀开了红色的包裹着木偶的毯子,里面蜷缩着一个羸弱的,如同婴儿一样的木偶——迈克尔·K。他就那样赤裸裸地暴露在肉食者们(甚至包括观众)热切和贪婪的眼光中。在他"活了"的那一刹那,舞台上真人演员活生生的人的气息和皮肤传来的热度,与这个看起来极为脆弱的、木头人一样的男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看起来是那么弱小、无措,他注视着自己的双手,在茫然中被动地接受了来自真人演员手中的道具。这也隐喻了肉食者世界对草木之人自上而下的胁迫。偶与人的关系即象征着这个世界中弱者和强者之间的关系,偶和人的互动为观众揭示了这个男人在肉食者世界(真人)的边缘化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国内的木偶戏通常会为木偶寻找脚步的落地支点不同,舞台上的木偶们时常踏空而行,这种处理手法一方面方便了傀儡师操纵木偶的腿部动作,一方面也显示出了他的不同之处:如果说肉食者们占据了大地,迈克尔·K至少还拥有虚空——那就是他的精神和灵魂的安落之处。迈克尔用他奇特的身躯面对着、感受着、抗争着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战争,还有人群)。但是他能有什么力量呢?他真的可以以自己的草木之躯去对抗任何一个肉食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此,木偶只能逃离,逃离,逃离……逃离即是抗争,直到草木之躯和土地再次化为一体。

当然,在这部剧中的改编也存在值得探讨的部分。在原著中,迈克尔被塑造为一个沉默的人,并非源于他的语言障碍或者是身体上无法发出声音,而是他在特殊的历史大背景与家庭环境中,被教育成了沉默的人。这来自他的母亲对他容貌的不满、在公立学校的不公以及与周遭世界的不合。尤其是在原著中的第二部分,迈克尔·K不愿意让自己被胁迫而说话成为小说中的重要事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胁迫"和"沉默"是文本的重要矛盾之一。但迈克尔并非一个没有思想的麻木愚昧的人,他丰富的思考和身体对自由的向往构成了最可贵的人类品质:他是一个游离于分类体系之外的人类原初灵魂,一个幸运地没有被教条触碰、没有被历史触碰的灵魂。由此可见,沉默和他内在情绪的涌现构成了迈克尔·K这样一个矛盾而又立体的形象,也正是这个人物的底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本剧中,迈克尔·K的配音及操纵演员所展示给观众的,不是他内心的独白而是对白,这就使迈克尔·K在演员的配音下似乎从沉默的人变成了一个健谈的人,这与原著里在"不语"中蕴含着丰富而自由的思想的迈克尔·K有所偏差。这种对原著人物鲜明特征的改动,是否是因为其更适合舞台演绎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无论如何,该剧给予偶剧从业者们以艺术创作上的启示,以木偶出演深刻且富有时代感的题材在国际的戏剧舞台上并不少见,但将木偶与真人演员的关系运用得如此巧妙的作品却不多见,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以此类表演方式来阐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作品出现在当下的舞台上。

感谢《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让我们更加能够品味到躯壳、意志、灵魂这三者那玄妙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殷无为

文:殷无为(上海戏剧学院木偶专业主任、副教授) 图:剧方供图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黄启哲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