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东莞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东莞唯一的市属精神专科医院,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重要性由此越发突显,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为更好推介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各专科专家,我们特别推出《麦洲岛的心灵之窗》系列报道,盼望通过这一扇扇“窗”,让更多人更加真切、直观地了解精神科医生。

为保护隐私,我们隐去了所有患者的姓名和图像,但他们都是真实存在的,他们都是与我们一样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普通人。但愿他们的经历能给你一些启迪,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01

“叶医生,下午好!”

“你好呀,

最近睡得怎么样?

胃口好不好······”

“叶医生,我这里不舒服。”

“是小腹这里吗?

还有哪里不舒服······”

在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成人一科,副主任医师叶姜兰正忙于每日查房工作。从一日三餐到睡眠质量再到情绪状态,叶姜兰总是细心观察、耐心倾听,想着法子让患者多开口说话,并从中获取关键信息。

作为临床一线的医者,常年奔走在门诊和病房里的她,白大褂口袋里总是挂着笔,行事利落不乏细腻,说话干脆不失温柔,让人心生平和。从医17年,叶姜兰早已褪去青涩,成为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也成为患友口中值得信赖的“叶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一个身体,两个灵魂”,

两度求诊,驯服内心的“狮子”

行医多年,叶姜兰在面对复杂病症时有着灵敏的“嗅觉”,这与她的从医经历有关,“在临床待久了,见过的病也就多了,也就更喜欢挑战难题了”。

在叶姜兰曾接诊的病人中,小伟(化名)是极为特殊、病情也非常复杂的一个。

6年前,18岁的小伟正值青春年少,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发生了偏转。

小伟开始变得有些奇怪,“有时情绪高涨,说话滔滔不绝,有时‘听到’别人讲他的坏话,不分青红皂白一巴掌打过去,完全无法自控”。

无奈之下,家人请求警察协助送入院,小伟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在药物治疗下,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大约过了两年,小伟好像“焕然一新”,他整日心情愉悦,觉得什么事情都能做,看到小伟的变化,家人为他高兴。

一天,小伟突然自顾自地规划投资事业,深夜三四点不睡精力却很充沛,甚至在没有做任何攻略的情况下砸钱买股票,无论家人怎么劝阻,都无济于事,甚至对家人大打出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送至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时,叶姜兰发现小伟面色苍白,精神颓靡,对此前的投资事业热情全无,甚至有自杀之念,不停念叨:“我有两个灵魂,身体里住着一头狮子······”

经过详细问诊、检查、分析,叶姜兰判断小伟并非精神分裂,而是双相情感障碍。从首次发病到确诊,小伟经历了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经过对症治疗后,小伟的病情得到控制。

“由于双相情感障碍既有躁狂的表现,又有抑郁发作症状,在不同时间段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导致早期识别率较低,误诊率、漏诊率较高。”叶姜兰坦言。

幸好,第二次发病后,小伟经系统治疗,病情很快就缓解,如今出院后已经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工作,生活步入了正轨。

03

抽丝剥茧,揪出潜伏“真凶”,

关爱与医术,从“心”拯救少年

阿帆(化名)是一位年轻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他与小伟算是患友了。

很长时间里阿帆脾气都很暴躁,家人认为是青春期的叛逆。前不久,阿帆冲动之下从家中阳台跳楼自尽,好在抢救及时,躲过一劫。看着满身疮痍的阿帆,虽然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但从阿帆无意识的重复性思维里,叶姜兰觉得背后一定还有更深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更详细了解病情,叶姜兰与家属及患者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交谈,“脑海里总是反复闪现不好的念头,驱使着我去伤害别人,我知道这是不对的,但又无法控制,不知怎么办,让我非常自责、痛苦,想通过自我了结来结束一切”阿帆一次又一次地痛苦地诉说着。原来这种反复出现的不好念头才是导致阿帆自杀的“真凶”。

经过一系列的评估,阿帆最后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共病强迫性障碍,但难题随之而来。“MECT对强迫症状具有明显的疗效,但阿帆的外伤未愈,并不符合治疗条件”。从药物方面治疗,也遇到棘手的问题:抗强迫治疗中抗抑郁药物使用的量往往比较大,而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指南规范中,抗抑郁药的使用是非常谨慎的。

为了解除阿帆的痛苦,叶姜兰和医疗团队成员加强临床评估、血药浓度动态监测,通过精准的药物种类和剂量搭配,经过一层层抽丝剥茧,既稳定了情绪又缓解了强迫症状。

病情反复发作较大程度影响了阿帆的社会功能,给他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除了合理安排心理治疗,叶姜兰还常常找阿帆沟通交流,“如此一来,可以随时观察药物的反应和疗效,及时做出治疗调整;二来医生的‘关心、理解’有时比药效来得更快,全力帮助他树立治疗信心”。

经过两个多月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阿帆的强迫症状明显减少,情绪也逐渐稳定。他说,“叶医生,我感觉现在可以轻松点面对生活了,我会继续坚持服药,巩固疗效。”

04

正视精神疾病,

才能让病有所医,心有所疗

谈起青少年的案例,叶姜兰的思绪又飘回到十年前,“那是一个极度渴望理解与关爱的女孩”,她记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夏(化名)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哥哥常年在外读书,父母对其不管不顾,其性格自卑敏感,觉得自己不够可爱,常感觉受到排挤和针对,自我评价很低,在学校几乎不敢与人交流,导致同学关系紧张,不愿去上学。

叶姜兰回忆,“小夏是独自来求诊的,因未成年,于是我拨通了她父母的电话,尝试沟通”。结果,对方回了一句“她有什么想不通的,没病装病,就是不想上学故意找的借口”,便匆匆挂断电话。实际上,“小夏这些症状属于抑郁障碍的早期表现,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导致病情更严重。”

和成人不同,未成年人是否接受心理治疗,大多数时候取决于家长,如果家庭没法给予足够的支持,患病的孩子会面临更大的困境。无奈之下,叶姜兰只能现场教小夏一些疏导情绪的方法。

一段时间后,小夏又独自来就诊,“她的思维明显变慢,并有了自伤的念头”,似乎症状加重了。叶姜兰再次拨通其父母的电话,但沟通并未如愿,于是拨通了小夏班主任的电话,“一定要关注小夏的状况,建议学校心理老师进行心理干预,给家属做心理宣教工作······”再三叮嘱后,叶姜兰才稍为放心。

近些年,市七院一直致力于把心理健康知识送到机关、单位、企业、社区和校园。叶姜兰深刻意识到,“精神疾病群体需要的不只是重视,更需要正视”,作为东莞市心理健康科普讲师团成员的叶姜兰努力消除大众对患者的歧视与偏见,希望有一天,大家都能正视精神疾病,平等看待精神障碍患者群体,理解他们的痛苦。

05

将热爱化为行动,

帮助病人走出精神孤岛

医乃仁术,唯勤者与智者能为之。2007年,叶姜兰从南方医科大学毕业后,就投身于精神卫生事业。随着工作的开展,叶姜兰深深爱上了这个奇妙的“精神世界”,也更加深刻体会到一名医者的责任与使命,“这是一个奥妙无穷的学科,病人的症状千差万别,还有许多未解之谜需要不断去探索”,她笑着说道。

从工作至今,叶姜兰始终未间断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孜孜追求,在临床上遇到疑难病例,她就回到书中寻找答案,向专家学者请教学习,反复钻研,不断总结经验,反复验证与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精神疾病不仅要治症,更要帮助病人走出精神孤岛,恢复功能,回归社会”。叶姜兰说,这里有安全舒适的病房,有较完善的康复治疗体系,还有定期为患者举办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医院还会定期为患者过集体生日,一起包饺子、弹钢琴、制作手工月饼,以各式各样寓“疗”于乐的康复活动,帮助病人早日恢复生活功能,回归社会。

来源: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