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在黄沙弥漫的甘肃腾格里沙漠,有十位少年在一周时间内,自费栽种了18万棵梭梭树苗,占地总面积500亩,为西北贫瘠的土地种下了浪漫与希望。他们就是综艺节目《种地吧2》的十位主人公“十个勤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个勤天”

去年2月,“十个勤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主要成员就是参加《种地吧》综艺的这十位少年。嘉宾注册公司,在中国综艺史上已经堪称“奇观”,更何况节目全程纪实拍摄,无剧本,在190天时间里,记录10位毫无农耕经验的娱乐圈新人,如何开垦150亩土地,搭建大棚,养鸡养羊,种出粮食,将“种田文”照进了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个勤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总导演杨长岭告诉我们:“第二季《种地吧》的关键词是成长,不仅要看到庄稼的成长,更要看到少年们的成长”。从IP角度看《种地吧》两季的成功之处,在于节目组不仅成功刻画了节目品牌,打造了国内第一档农耕题材综艺,也让人物IP“十个勤天”走红,成为史上第一个因种地出圈的男团。

带着好奇,毒眸对话了《种地吧2》总导演杨长岭,一起探讨“十个勤天”与《种地吧》背后的IP炼成记。

“成长连续剧”

“《种地吧》跟其他综艺不一样的地方,它特别像个连续剧”。杨长岭在阐述第二季创新之处时,用了延续这个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演杨长岭

相较第一季,《种地吧2》在原有耕种的基础上,进行了产业升级。第一季要开垦的农田是150亩,第二季则是450亩,比原来多了三倍。种植品类也在第一季冬小麦、玫瑰花的基础上,加入了油菜花、辣椒、草莓,还扩建了龙虾田和鱼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历了一年的磨炼,“十个勤天”的少年们已经成长为有经验的“新农人”。据杨长岭描述,第一季拍摄后,少年们走访了全国各地的工厂、养殖户,对食品深加工有了初步理解,还考了卫生许可证,做了体检,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第二季顺理成章开起了属于“十个勤天”的食品工厂。

就像第二季的slogan,“十个勤天,做大做强”,土地已经给了少年们许多回馈,第二季就要更加肩负起对土地的责任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18号,“十个勤天”在官方小店上架的1斤装粳米秒售罄,这是节目产业升级的冰山一角。根据杨长岭介绍,后续随着节目的播出,还会上架鲜花玫瑰饼,开袋即食的小龙虾,草莓酱、辣椒酱等农副产品。产品的创意和加工过程,也会在节目中一一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个勤天”1斤装粳米秒售罄(图源:微博)

“就像鹭卓喜欢鲜花饼,弟弟喜欢小龙虾,他还给龙虾起了一个符合他年纪的名字‘六尾飘移虾’。全身心投入到种地这件事中,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许多关于农产品的点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尾飘移虾(图源:微博)

对土地的“责任感”,是杨长岭谈及第二季反复提到的一个关键词。第一季在杭州种植冬小麦,更像节目组摸着石头过河的一次实验。但就像土地自有自己的生命成长周期一样,制作与售卖二次加工的农副产品,更是农业的重要环节,第二季俨然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农副食品产业链。

“节目讲述的是关于成长的故事,不但要看到庄稼的成长,还有少年们的成长。”杨长岭表示。做大做强,就是通过产业升级,去讲述十个新农人少年的成长之路。

用故事线带人设

第二季录制前,网络上有很多天马行空的建议,比如让十个少年去荒岛求生。对于户外综艺而言,换一个场景去讲述新的故事,显然是更为便捷的做法。但是导演组还是绷住了劲儿,继续深挖土地,激发少年们的种地潜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第二季的叙事,杨长岭表示就是要清醒的认知到节目为何会被观众喜爱,“《种地吧》能被别人喜爱的原因,是这些少年们,不计较自己的形象,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一身泥一身汗的在地里干活,而这一点是我们坚决不会放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第二季的少年们去种植草莓,很多十几年的老养殖户都不会选择去种草莓,这种果子太娇贵了,养不好就容易死掉。但是少年们积极克服困难,在网上学习查资料,打电话求助老师,花钱请人来现场指导,最后把草莓培育的鲜艳欲滴,有模有样。这个过程就是一个非常珍贵的故事。

“其实方法论是综艺节目当中挺好用的一招,受当年韩综的影响,早期真人秀在塑造人物时,会习惯给人打标签。比如他是一个铁憨憨,他是一个忙内,观众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心理预期所带来的满足。”

但是杨长岭说,现在的观众品味变高了,更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所以在处理人物上,我们舍弃了过去的方法论,创造了一个新的方法论,就是先说事再处理人”。

杨长岭介绍,《种地吧2》每一期都会沿用一个小标题,也就是说,每期都有一个主题,讲述一个故事。延续第一季“正片+短视频+直播+vlog”的全矩阵形式,能把一个故事讲述的非常丰富立体。先把故事讲透了,人自然而然就会散发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片+短视频+直播+vlog”模式

就像“十个勤天”中的“忙内”弟弟王一珩,上一季的时候他只有18岁,各方面都会弱于其他哥哥,但是这一季他成为了龙虾组的组长。从筑堤、铸沟到种水草,再到养虾、撒肥,全都是他带着哥哥们在做,单期看并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对比上一季的故事,就能很明显看到他成长的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长岭用“慢”来形容打造《种地吧》IP的过程,不去争抢热点,而是培养观众的观看习惯,找到属于这个节目的圈层受众。

“只要坚持自己特殊的点做下去,总能找到一批对应的人喜欢”。

做踏实的农业题材

跟杨导对话时,当我们问及《种地吧》这种不干预嘉宾故事的拍摄形式,作为导演会不会产生对成片的故事寡淡、戏剧冲突不够的担心时,杨长岭坦言会有。但是同时,他对此有另外一种理解。

“综艺提供的不仅是欢声笑语,它提供的是一个人的人生很饱满的情绪体验。简单来说观众并不只是想看欢乐,而是喜怒哀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关数据显示,《种地吧》的主要观众群体,是一线、新一线城市20岁+的女性观众,这些观众恰好处于大学刚毕业,或者是初入职场的人生阶段。

“观众也在一个成长的阶段,她们并未成熟,也不是青涩,而是就处于这个中间”。杨长岭说,少年们种地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很多观众会表示感同身受,甚至会看哭。

比如曾经有一次,少年们的蘑菇种的质量非常好,含水量也低,但就是卖不出去,他们就在那里干着急,每个人都特别沮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众会共情类似的困境,为什么自己非常努力工作,领导就是不喜欢自己,换个地方呢?或者糊咖也并不完全是自己的问题,这些点观众会狠狠地共情。”

农田宛如一个小小的微观社会,而少年们克服耕种中的种种困难的过程,也折射出了每个平凡的普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如何奋斗与成长的历程。无论刮风下雨,只要勤恳播种就会有收获,这种农业精神,就给喜欢这档节目的观众,提供了很多正向的情绪价值。

杨长岭这样形容《种地吧》IP的关系,“节目组的IP是这十个少年,而这十个少年的IP,是这片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节目未来的IP规划,杨长岭表示要踏踏实实把农业这个题材做好,呼吁更多年轻人关注中国农业,关注中国土地上农民们的真实处境。

未来的第三季、第四季,讲述“土地”这个故事的内核不会变化,但是可能会离开江浙沪,去讲述西北乃至于更多地方的土地故事,拉动更多人参与进来,利用《种地吧》这个IP,发展自己的农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前一段时间,十位少年们前往西北沙漠自费种植18万棵梭梭树,每天晚上村子里都会断电,一个礼拜才会放一次水,严重缺水。少年们帮助老乡去卖人参果,最后收入全部捐给了当地农民。

正如杨长岭说,“一开始节目只想做种树,但是后来自然发展成了一个温暖的故事”。而这种公益性的温暖故事,未来还会继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