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远龙凤缸出窑啦!”5月21日下午,在清城区龙塘镇鲤鱼头陶器厂,一对刻着“龙”“凤”二字的陶缸在数名工人的共同搬运下,顺利出窑。它们高1.2米,周长4.18米,直径1.33米,是目前广东省内最大的纯手工盘制而成的陶缸,其中的“龙”缸将亮相5月23日开幕的深圳文博会,展示清远的百年龙窑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5月21日,清远市清城区龙塘镇鲤鱼头陶罐厂,于龙年龙月龙日龙时刻上“龙”“凤”字样的陶缸烧制完成,搬出龙窑后,制作工人合照留念。清远日报记者 李思靖 摄

1

历时三个月,纯手工盘制柴烧而成

“这口缸从三个月前就开始制作,经过炼泥、做坯、烧窑、出窑等步骤制作而成,每一个步骤,都是手工完成。”省级非遗龙塘陶缸制作技艺第九代传承人凌建光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塘陶缸烧制技艺第九代传承人凌建光在陶缸旁。清远日报记者 钟志宏 摄

炼泥,是把黏土与水分搅拌均匀。做坯,黏土切块,用手掌搓成长条,在厚重的木台上,做出缸底,再用手将泥条按弧形捏制出一部分缸壁,风干一段时间后,再在原来的基础上把剩余的缸壁捏制完成。在陶缸的制作过程中,做缸的师傅需要用竹条测量坯体的口径,再修正大小和形状。之后用木头拍子一圈圈拍打,使缸壁厚薄均匀,制成后自然晾干,待黏土变硬后,送进龙窑中。经过四天三夜的柴火烧制,一口大窑缸就制作完成了。

在农耕时代,这种纯手工制作大陶缸曾是家家户户常用的蓄水器皿。如今,则常被用作酿制发酵,偶尔也有客人慕名而来定制,用作装饰。

历经九代人200多年传承的龙塘陶缸烧制技艺,被认为是广东传统大缸烧制技艺唯一的活态见证。2022年4月,龙塘陶缸烧制技艺正式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两百多年里,龙塘陶缸的制作手艺在凌氏家族中以师徒、家族的形式传承。

这座75米长的百年龙窑,历经风雨洗礼,龙火依然旺盛,熊熊燃烧的窑火传承着清远的龙窑陶缸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5月21日,清城区龙塘镇鲤鱼头陶罐厂,工人将刻有“龙”字的陶缸搬出窑腔。清远日报记者 李思靖 摄

2

众多“龙”元素汇聚,展示清远福地文化

21日下午,刻着“龙”字和“凤”字的两个大陶缸出窑后,凌建光驾驶叉车,将“龙”缸吊装上车,准备运往深圳文博会现场。

这口“龙”缸,不仅是全省最大的纯手工制作的陶缸,也有着众多“龙”元素汇聚。2024年4月10日7时至9时,在本年度首个“龙年龙月龙日龙时”,位于清远龙塘的百年龙窑,由凌建光将清远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鲍方义题写的“龙”字刻在陶缸的泥胚上,并最终烧制而成。在凌建光看来,这个龙窑、龙字,汇聚“四龙吉时”制作而成的“龙”缸,正好契合清远福地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5月21日,于龙年龙月龙日刻上“龙”字的陶缸烧制完成,市民闻讯前来拍照。清远日报记者 李思靖 摄

“希望通过文博会的展示,让更多人可以了解到清远的龙窑陶缸文化和清远的福地文化。”凌建光说。

清远发布编辑部
来源:清远日报
采写:曹成飞
摄影:李思靖

编辑:肖阳

校对:王喜闯

二审:周东辉

三审:钟志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