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父母都已八十多岁了,依旧生活在大别山里,我和弟弟多次试图把他们接到大广州来“享享福”,他们总说“城里住不惯,太繁华和嘈杂”;我们没办法,只有利用有限的假期,一年来回几次去探望他们。

千里之遥,每次出发,我总是兴奋异常;而每次返回,我总是依依不舍,一步一回头的回看父母亲;只见父母亲佝偻着腰,伫立在家门口,一直目送着我的车子消失在村头;我亦回望凝视良久、思忖良久,心里总担心这样的场景成为凝固、滞动的诀别一幕,惆怅而又伤悲......心里默默祈祷着父母健康长寿、还有下次团聚的喜庆。

在家乡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里,有欢欣,有不快,还有忧伤。他们年纪大了,身体每况愈下,疾病缠身。父亲耳聋,加上又患老年痴呆症,常常无端任性和发脾气,母亲虽然头脑清晰,但由于年轻时劳累过度,湿气侵入,脊椎变形,起卧疼痛,常常长叹短吁、唉声叹气。

我为了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战胜疾病和困扰,增添生活的信心,一方面设法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与愿望,需要什么便买什么,想吃什么就下馆子去吃什么,尽可能让他们兴致盎然,觉得意兴阑珊,从而忘掉疾病带来的苦痛;另一方面,还常坐下来与他们“促膝长谈”,进行精神抚慰与意识重塑,唤起他们对美好现状的感知与珍惜,对时下苦痛的蔑视与排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常对父母讲,您们这一代人虽经历过种种苦难,但最后赶上了好时代、好年头,大的方向来讲,国家富强,社会稳定,小的方面来讲,风调雨顺,颐养天年,个人不仅拿到了国家各种粮补贴,还有农村大病医疗统筹照顾,可谓天上人间,今非昔比!我们自己家还有一座山、一块茶园、几亩地,丰衣足食,多么满足!还有,您们有四个子女,轮流照顾和关怀着您们,相比之下,比我们这代人只有一个孩子,幸福的指数又高出许多!我们这一代人将来老了,如果跟儿子或儿媳搞不好关系,想请他们回来吃顿饭恐怕也是奢求了;您们这一代人却不一样,几个儿女,即使一、二个不孝顺,起码还有一、二个孝顺您们的,多实际的眼见幸福呀!将来我们这一代人老时或躺在病床上时,眼巴巴地等着子女来探望,有可能“望穿秋水”也等不来那个想见的人,您说人生晚景多凄惶、落寞!那时我们这一代人虽然手上的金钱比您们多出好几倍,可是金钱毕竟买不来亲情呀,这是多么无奈而又痛苦的现实。

喝了一口水,我接着对父母讲:你们现在手上在银行储蓄着十几万元的现金,该花要花,该用要用,不能还像过去过苦寒的日子那样紧衣缩食、省吃俭用;我们做子女的,根本不需要“遗承”这些“遗产”,这部分钱就是您们的“退休金”,所以您们要心安理得的花出去,不要悭吝,这也是幸福的引流和再提升的最好办法。不要被过去的贫穷限制了今天的思维举止,总巴不得一块钱攒成二块钱来用;或者让贫寒烙下的印记,还在无意放大,总认为手上的钱留最紧要的时候再花,现在哪还有“最紧要”的时候呢?!您们都八十多岁的高龄了,此时,就是“最紧要”的时候,所以不能再去省吃俭用了,更没有必要“克扣”“刻薄”自己,让幸福的日子“打烊”。

父母亲紧绷的脸慢慢变得平静下来;我接着说:“您们看看,我带您们上北京,下海南,去上海、杭州,到深圳、珠海,逛香港、澳门,到处游览参观,照了那么多的相片,摄录了那么多的影像资料,这将来都是无形的财富,也是您们幸福的凭据;不是所有的农村老人都有这份福祉的,也不是所有的儿女都会为父母做这些事情的;您们既已获得和拥有,是不是该满足和知福惜福呢?!眼下,有一点病痛,算什么呢?!想起那些美好的事,是否可以抵冲这些不如意和苦痛呢?!

父母的脸上最终绽放出了笑容;我与其说是在开导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不要被疾病击倒,不如说是在帮助他们梳理混乱的思绪、安抚他们迷惘的心神,勾勒并呈现出曾经拥有的幸福轮廓;让他们在清晰的轮廓映照下,越活越通透,越活越明亮,直至终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O二三年五月十日

☆ 作者简介:杨德振,中共党员、复转军人、工商硕士、中国散文作家、广东作家,现为酒店高管;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杂文、诗歌、散文随笔数百篇;已出版七部散文著作,两部企业管理专著。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