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的日俄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极为深远,此后的诸多巨变,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都在此战埋下伏笔。

对于大清,也不例外。就如因日俄战争而萌生的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就对近代中国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日俄战争后,科举成为大清朝堂第一个“牺牲品”,袁世凯及张之洞、周馥、赵尔巽等地方大员上奏,要求立即废除科举。

随后清廷发谕旨,1905年起停止各级科举考试,至此,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兴起的新式学堂。

1905年,履职盛京将军的赵尔巽也在东北大力推动开办新式学堂,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的前身,奉天省城第六两等小学堂就在此时创建,地址位于今天沈阳大东区东顺城街育才巷10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的“两等小学堂”可以理解为清朝版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两等即初等和高等,初等七岁入学,修业五年,高等修业四年,不过后来初等改为四年。

1910年,奉天省城第六两等小学堂兼并第七两等小学堂,并在“六小”原址建造新校舍,成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堂,民国后改称“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

2

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的创建发展,离不开一位关键人物:魏凌阁。

魏凌阁原名魏福锡,沈阳苏家屯人,民国时期教育家,1906年入职奉天省城第六两等小学堂担任教员,工作三年后,升任为校长。

第六、七两等小学堂的合并以及新校组建就是在魏凌阁任期内完成,并且在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任职校长达十年,是其校风奠基形成的灵魂。

也就是在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成立的这一年,魏凌阁遇到了他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学生。

1910年春,周恩来随伯父到东北求学,由于当时沈阳没有合适的学校,他先到铁岭银冈书院读书半年,同年秋,周恩来进入新校舍刚刚落成的东关模范两等小学堂,成为新校址的第一批新生,这年他1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读书三年,当时他所学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英文、图画、唱歌、体操10门课程,且成绩非常优秀,各科都名列前茅,尤其作文,常被当成范文传阅,甚至入选民国时期“全国中学生作文选”——上海进步书局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上海大东书局的《中学生国文成绩精华》。

而最被大众熟知的是,周恩来在这所学校留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见证者正是校长兼修身课老师魏凌阁。

草灰蛇线,伏脉千里。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埋下了一位少年救国救民的理想,开启了波澜壮阔并且多次挽救国家危难的传奇,周恩来曾评价自己这三年的求学经历:“12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

3

民国时期,东关模范两等小学堂多次更名,“九一八”事变后还一度停办,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改称沈阳市第六中学。1962年,周恩来还曾到沈阳六中重访母校,遗憾的是,沈阳六中最终于1983年停办。

1978年,辽宁省决定在沈阳六中的东关模范两等小学堂旧址上,建立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并对相关建筑进行修复。1979年,旧址广场上的周恩来石雕像揭幕,这是我国第一座周恩来总理石雕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阳六中停办,其校址又曾被沈阳市幼儿师范学校使用。1993年,沈阳批准恢复“沈阳市东关模范小学”,根据公众号瑞雪烹梅发文,当时是将大东路第一小学迁至东关模范小学,并且升级为沈阳教育局直属的公办寄宿制学校。

2004年,经沈阳教育局批准,东关模范小学与东北育才学校进行资源整合,确立为东北育才小学低年部,称为“东北育才东关模范小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百年校名更迭,世事流转,不变的始终是先辈们铸就的治学精神,它不仅激励着这所旧址上一代代学子,也激励着沈阳这座城市。

1917年,周恩来准备前往日本留学,临行前再次来到沈阳看望曾经的老师同学,并为同窗郭思宁留下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中华已然傲立世界,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旧址成为宏伟誓言成真的最神圣见证。

看更多盛京故事

关注寻迹盛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