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座离水面只有几米高的铁路桥,偌大一个图们江就被死死地掐住了脖子,只能看江水东流入海,却不能利用这滔滔江水把货物运出去,东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的出海货物,只能远走辽宁,成本高企,经济受累。

这就相当于端着金饭碗,却没有筷子,饭菜热气腾腾,就是没法下嘴吃,那个让人难受劲,几乎是东北人心里无法言说的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通图们江的出海口,拓宽加深航道,货物直通日本海,就是东北振兴的一把金钥匙。

几代人的期盼,多少人的努力,但图们江出海口就一直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关键的就是那条横跨图们江,连接俄罗斯和朝鲜的铁路桥。

那么,这条铁路桥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成了图们江通航的肠梗阻呢?

这事,说起来话就长了,真的是一部屈辱史,一把辛酸泪。

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图们江,全长525公里,其中属于中国和朝鲜界河的部分就有510公里,干脆可以说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河也不为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吉林省也是妥妥的沿海大省,因为图们江东流日本海的出海口,就在吉林省的地盘上。

但是,清朝末年的中国,就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存在。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当时还是中国处于弱势,对领土有着嗜血般渴望的沙俄看到了机会,逼迫清政府割让领土。

首尾不能相顾的清政府,只能屈服于沙俄的趁火打劫,和沙俄签了丧权辱国的《瑷珲条约》,东北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沙俄笑纳了,其中就包括图们江的入海口。

这还不算,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那年,沙俄再次出手,签了《北京条约》把黑龙江口至图们江口40万平方公里沿海地区又笑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中国失去了朝鲜半岛以北的所有海岸线,东北的吉林黑龙江彻底成了内陆省。

尽管如此,清政府还是在《瑷珲条约》里保留了图们江的航行权,沙俄是没有权力阻拦中国船只出入图们江的。

没有权力阻止中国船只通行,但我可以想办法让中国不能通行,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沙俄时期,他们就想解决这个问题,但还没有实施就被革命了。

沙俄没办成,苏联可以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0年,还是朝鲜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苏联看到了掐死中国图们江航运的机会,借口方便向朝鲜运送军事物资,在图们江苏联和朝鲜交界的地方,建了个苏朝友谊大桥,也就是图们江铁路大桥。

这座桥对于军事物资的输运,打赢朝鲜战争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问题就出在了这座大桥的设计上。

全长530米的大桥,桥高却只有9米,8个桥孔中,只有3个设计为可以通航。但是因为桥太低了,只能走300吨的小船,大船就别想啦。

在这个航运发达的时代,300吨能干什么?洒洒水都不够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图们江的入海口,被这座铁路桥掐得死死的,而中国还说不出来什么。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东北地区急需新的出海口,而打通图们江的出海口,就是急中之急。

我们着急,网上各种打通图们江入海口的文章不计其数,但铁路桥的所有者根本不为所动啊。

我们也就只能干着急没办法,只好网上发发牢骚,但是也解决不了问题。

我们需要的,就是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契机。

俄乌战争的爆发和持久化,让我们看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机会和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俄战争的立场,我们这里不作评论,但俄罗斯需要中国,那是毋庸置疑的。

俄罗斯总统普京新的任期刚刚开始,就选择到中国访问,就是这种需要的证明。

我们自然也有自己的需求,而图们江入海口问题,就是这种需要之一。

尽管对于中国的世界战略而言,图们江入海口问题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但对于东北经济来说,图们江入海口问题就是一个需要迫切需要解决的大事了。

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次中俄联合声明中,出现了中国、俄罗斯要就图们江下游出海通航问题,和朝鲜进行建设性对话的字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图们江出海问题上,中国和俄罗斯已经实现共识,下一步就是和朝鲜聊聊,把这个事情定下来。

作为传统的友好邻邦,想必朝鲜也会理解图们江出海问题是到了要解决的时候了。

假设,朝鲜完全同意中国和俄罗斯的共识,同样解决图们江出海问题的话,解决图们江出海问题的办法,会有哪些呢?

相信这个问题,专家们已经胸有成竹了。

作为推测,很有可能是以下几种方案,但不管哪种方案,这座已经是拦路虎的铁路大桥是必须炸掉的了,反正现在用得也不多。

如果还需要的话,实现俄罗斯和朝鲜之间的交通物流方案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就是挖海底隧道,这个可以交给中国来施工。对于基建狂魔中国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这样的好处就是,图们江上面基本上不会再存在类似铁路大桥这样卡脖子的设施了。

另外一个就是重新建一座铁路大桥,但要建得高高的。

相对而言,海底隧道是最为可靠的方案。

剩下的,就看三方如何谈判了。

这事,易快不易拖了,赶紧吧。

机会来了,必须把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