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五周,上海(国际)花展今天落下帷幕,而花展的“溢出效应”也正逐步显现并持续放大。作为一座爱花的城市,这场春夏之交与鲜花的邂逅,不仅令上海的“美丽经济”绽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对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生态“颜值”转变为赏花文旅综合效益的同时,也传递着海派城市的生活美学和精神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客规模及服务水平的溢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客规模的增加,是花展最直观的溢出效应。记者从徐汇区绿化部门获悉,徐汇滨江主会场在花展期间(4.18-5.20)的客流量总数已达536648人次,日均客流量达到了16200余人次。

其中,花展叠加咖啡节的影响显著。“五一”假期前四天,徐汇滨江日均客流量均在3万以上,最高峰出现在5月2日,达54265人次。而作为分会场之一的徐家汇公园,花展开幕以来33天的总客流量也达到了290260万人次。相比花展举办前,徐汇滨江的日均客流量约在3000至5000,人气的激增显而易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客大量涌入,对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交通为例,原本从地铁站走到滨江主会场需要十几分钟,而为了方便市民打卡花展和咖啡节,4月30日龙华中路公交枢纽正式启动运营,新增滨江2路和徐汇滨江环线两条线路,从会场往返地铁站只有2站路,大大方便了赏花客的出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强小学花艺社小同学观摩花展

游客赏的是花,但更多工作是在花之外。导览标识、保洁保安、垃圾清运、志愿服务……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需要多部门的无缝衔接,也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一场考验。花展期间,徐汇滨江沿途增加了56个垃圾桶,12名志愿者每天轮班接待咨询,安保力量昼夜在滨江岸线巡逻,这些细节也体现着城市服务水平的溢出。

提升赏花文旅的综合效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赏花踏青衍生出的花卉旅游,早已成为文旅创意产业的重要部分。一场合格的花展,不仅应让市民有花可赏,也应有美食可品尝、有产品可购买、有活动可参与。如此,更多“头回客”才能变成“回头客”,赏花文旅在“玩法”上才能有更多溢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届花展期间,主会场所在地之一的徐汇区绿化部门携手区宣传、体育、文旅等部门,举办了多项精彩活动,充分带动了主会场及周边的“微旅游”。集“吃游购娱”为一体的花漾市集、素人歌手罗小罗的倾情表演、企业精英跑、西岸咖啡生活市集、海派插花大师秀及插花课堂……乘着花展的春风,很多活动都愿意放在徐汇滨江举办,而“花展+活动”的模式又“反哺”了赏花体验感,令单一的赏花活动转变为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另一主会场临港新片区,则借助鲜花自带的“浪漫”属性,将花展与“‘临港·遇见爱’浪漫主题月”结合,通过艺术打卡装置、浪漫花树、爱情喷泉、海派插花花艺展等营造环湖浪漫氛围。尤其是“五一”期间,滴水湖畔穿上了铺天盖地的“花衣”,五天迎来了69万客流量。其中,网红打卡地一尺花园(滴水湖西岸店)和一尺花园(滴水湖东岸店)营业额分列所有门店的第二和第五名,朵云书院·滴水湖店5天总营收在全国10家门店中排名第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移动会场”,花展在地域范围上也突破了物理空间。双层“花车”串联起几大会场,并将“自然教育”通过手账的形式和谐融入,在城市中穿行的同时,也将“绿色种子”播撒到市民心中。

对产业发展及生态价值带来“长尾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场国际性的花事,不仅要让百姓“看热闹”,更要让专业人士“看门道”。由“花”而起的盛会,最终也应对城市的花卉产业和生态效益产生“长尾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展期间,多场高质量的论坛活动在沪上展开。无论是畅谈新加坡生态之路的“沪新论坛”,还是首次举办的长三角花卉新优品种推介会,抑或是推动城市精细化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质对话”,都是种质资源、科研力量、城市规划等相关行业专业性的显现。“推介会为新优花卉从花展走向城市提供了平台,比如泰州市已准备对接引进保尔园艺的超级凤仙。”市绿化管理指导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城市生态景观的提升方面,本届花展也作出了很好的示范。花展首次走出了上海植物园,将繁花景致“搬”到江畔、湖畔、商圈、道路、社区等城市公共空间。记者获悉,目前,相关部门正在考虑将黄浦江畔展园延期甚至永久保留的可行性——如果能将展园骨架保留,随季节变化换上时令鲜花,一场“永不落幕的花展”将成为上海花展的又一探索。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金旻矣

图 片 |陶 磊 杨建正孔明哲

周 馨 陈梦泽

编 辑 | 海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