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默达

5月16日,博主“狂飙兄弟”在网络上曝光江苏连云港某蔬菜海鲜直销市场存在“鬼秤”,商贩暴力围堵销毁证据,市场管理人员逼迫删除视频。无独有偶,5月19日有网友反映在江苏南京某农贸市场买鱼时遇到“缺斤短两”,举报维权时却遇到市场管理人员出言不逊、抢摔手机。

热播电视剧《狂飙》中,黑社会头目高启强就曾是海鲜市场的鱼贩,而他日后的“小弟”唐家兄弟,当时正是只手遮天、欺行霸市的“市场管理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狂飙兄弟”真的遇上了“《狂飙》兄弟”,这样的“巧合”着实让人汗颜。

管理者反而“不讲理”,背后的利益关系不免令人揣度。

两起“鬼秤”事件中,商贩和管理人员的第一反应都是“捂嘴”。

如市场管理人员所言,“砸了手机大不了我之后赔你一个”,若视频引发舆情,市场的损失恐怕百部手机都打不住。事实也正如他们所料:多部门联合介入,涉事商家被清退,市场被罚款35万元……

奈何碰上了网络博主这个“硬钉子”,“捂嘴”战术功亏一篑。

让消费者以放弃监督权为代价挽回损失,这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和稀泥”。

然而此类现象在生活中并不罕见,“私了”多发生在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这次“闹大了”,

既是因为商家顶风作案还嚣张无比,更在于管理者对侵权视而不见。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无论是“游客”还是“主顾”,都难有时间精力与商家对质维权,收回损失后大不了“加入黑名单”,

恰恰反映出维权双方力量的不对等。

综观近日来的多起消费纠纷,前有“B太”曝光青岛、大连两地“鬼秤”;后有游客举报沈阳鱿鱼片商贩价格欺诈、桂林米粉店“阴阳菜单”;此次打假“鬼秤”的“狂飙兄弟”也是“老熟人”,年初就曾因举报杭州某黄金店使用“鬼秤”冲上热搜……

网络博主和短视频平台成为打假的“生力军”、消费者的“嘴替”

一方面

是因为他们能从普通消费者的视角发现问题,更真实更接地气;

另一方面

,他们有一定粉丝基数和社会影响力,能够敦促相关部门及时介入,让侵权商家“立正挨打”。

然而众目睽睽之下仍有“鬼秤”作妖,反映出积弊之深,尚需多方协力以防反复。

整治“缺斤短两”不能单靠网络博主,砸碎“鬼秤”不能只在曝光之后。

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反思三点。

其一,

普通消费者的举报渠道是否畅通,流程是否繁琐?

其二,

所谓的“市场管理人员”受雇于谁、对谁负责?

其三,

“缺斤少两”的违法成本是否过低?对这些问题,既要看“单次”,即处罚和整改是否到位,也要算“总账”,即日常性的检查和行政执法能否做到“有过必究”。

秤上“缺斤短两”,损害的是消费者正当权益;监管“缺斤短两”,伤及的是一域营商环境和游客印象。

随着整治市场秩序逐渐深入,许多农贸市场门口多了些“复测秤”“红袖标”,然而功夫不能只做表面,平时怎么抓,遇到问题怎么管,这道“必答题”仍需相关方面共同作答。

[作者]张宇驰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