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拥有12所知名高校和20万师生,广州大学城是番禺的重要创新动力源,也是其手握的一张“王牌”。不过,要想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广州大学城还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区域内高校人才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多个孵化基地空置率偏高、无法留住部分成长期企业等。

大学城北地铁站附近,广州市番禺区计算科学与大数据产业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周边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集聚。这些科技孵化基地本应是青创企业“走出校门”的首选地,然而现实却很“骨感”。今年3月至5月期间,南都记者先后数次走访广州大学城的多个产业园区发现,空置情况大量存在,这里似乎并没有“留住”太多的创业者。

2024年广州市番禺区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房地产依存度过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大学城创新策源地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如何避免青创“好牌打烂”?多位专家表示,广州大学城更应关注让企业“冒得出”的事,形成全市全省更高水平更富成效的创新成果策源地。一方面,番禺应在校企间起重要的纽带和中介作用,建立跨部门常态化协调沟通机制,疏通信息对接渠道,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另一方面,要深度融入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

2024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做强大湾区“一点两地”核心引擎方面特别提到,加快建设海龙围广佛高质量发展科创区、大学城大湾区创新创业集聚区等重大合作平台。

近年来,番禺也探索推出广州大学城“创二代”工程,启动运行高校实验室共享平台系统,力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然而,这些举措的实际成效仍有待观察。

要想更好发挥广州大学城的“智核”优势,赋能“智造创新城”建设,番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3年,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从一个静谧的江心小岛变身一座人文荟萃的大学城,二十年来集聚了众多校园师生、科研人才。

如何用好粤港澳大湾区“智核”科创与人才资源,催生更多的创新家、企业家和实干家,推动广州大学城从教育城迈向创新城,一直是摆在番禺区面前的一道命题。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广州大学城片区曾进行多次规划调整,优化区域内交通并向南扩张增设科创综合组团,可惜仍存在部分项目建设实际进度缓慢,硬件条件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近年来,番禺也探索推出广州大学城“创二代”工程,力图打造“新时代校友经济”模式;启动运行高校实验室共享平台系统,促进高校和企业“联姻”。然而,这些举措的实际成效仍有待观察。

青创企业“留量”远低于“流量”,坐拥青创优势的番禺怎么了?

历经多次规划调整

片区产业氛围仍不够浓厚

2003年,广东省和广州市正式选址番禺区小谷围建设广州大学城,让小谷围迎来了新世纪的华丽蜕变——从一个静谧的江心小岛变身一座人文荟萃的大学城。

2010年前后,随着亚运会的召开,广州大学城的配套设施有了突飞猛进的改变,很多学生创业公司来找场地,外面来的企业也多了起来。不少人选择把公司搬进广州大学城区域内的“创业楼”。最直观的便是大楼前面的停车场,从原来的几乎没有车,到了2015、2016年,不仅停车位越来越难找,而且停在里面的豪车也越来越多了。不过,近期南都记者走访当时火热的“创业楼”,多数楼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空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6年,广州大学城“创业楼”。

经过二十载发展,广州大学城已经成为华南地区科教和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但要想变成一座具有持久活力、强大引领能力的产业创新城,仍存在产业空间不足、公共配套不够完善等问题。

意识到这一问题,广州大学城片区历经多次规划调整。2014年,广州大学城控规面临首次大规模调整,通过提高整体容积率,新增6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将可以容纳的大学城在校学生数量从从15万提高到18万。这60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中,有43万平方米分配给已经入驻的10所高校,建设解决教师公租房、学生宿舍、教学楼、饭堂等配套项目。

该区域内高等院校用地、科研用地或其他商务用地、商业用地多,产业用地少的情况依然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大学城智慧谷。

2017年,广州大学城进一步向南扩张46平方公里,形成广州国际创新城南岸区,以安置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暨南大学校区、广州医科大学校区三大新校区4.7万名学生。

该片区计划借鉴国际著名大学的开放式校园空间设计,校园和街区融为一体,形成产学研城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除三大校区组团,新规划还增设了科创综合组团用于服务三大校区、预留产业功能。

广州大学城南岸产业带起步不久,2017年,碧桂园与思科合作打造的思科(广州)智慧城,期望打造成为中国首个以智能制造云产业为核心、年产值规模超千亿元、全球领先的智慧城。然而,这一智慧城自2021年8月1日起正式摘下“思科”表述,更换并启用推广名“广州大学城智慧谷”。目前,园区总建筑面积约89万平方米,入驻企业约为110家,其中代表企业为建筑类国企。

国家级平台数量不足

交通等基建实际进度偏慢

从产业空间质量来看,广州大学城内国家级平台有些许不足。广州仅有的3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中山大学科技园、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园、南方医科大学科技园分别分布在海珠区、天河区和白云区,都不在番禺区。2023年2月,大湾区首个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在广州大学城启动,但现仍在建设筹备阶段。

早在2012年建成落地的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于2021年整合并入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微电子学院)。近期,南都记者走访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发现,该学院门前仍挂有“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牌匾,但内部多为高校实验室,基地部分孵化功能区域正在施工中。

与此同时,广州大学城内多数孵化器较为适合电子商务、文化、软件等对空间要求不高项目的场地。比如,中关村青创汇场地均由商业综合体改造而成,较难满足产业化团队对层高、承重、排气排水等方面需求,只能用于初创企业办公,无法满足生产需求。

此外,高校周边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租金普遍较高,国有物业的政策性优惠不明显,使得大家不得不“舍近求远”“异地移栽”。比如,华南理工大学因学校周边没有合适的场地,将学校产业园建在了佛山顺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大干线于2023年9月9日零时起开放全线交通。

大学城对外交通不便也备受诟病。十年前,《广州大学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对大学城交通体系进行整体提升,规划新增了两条隧道洛溪岛隧道、新造隧道(已选定采用双向4车道的隧道形式,通过2个匝道接大学城外环路衔接)。

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进度偏慢。2021年,《洛溪岛-大学城隧道工程勘察设计》进行公开招标,将在洛溪岛和大学城之间建设一条直连隧道。2021年9月,该工程纳入广州市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建设年限为2024-2027年。

然而,2023年底,番禺区交通运输局关于区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78号代表建议的答复中表示,洛溪岛至大学城隧道工程相关方案已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23年1月反馈至市有关部门。在回复代表建议时该方案尚未通过市联审决策流程。

广州创新城南岸区地区交通配套建设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延后。连接广州大学城和广州国际创新城的金光东隧道,原计划于2020年2月底前竣工,但到了2023年底,金光东隧道工程项目主体结构施工才全面完成。

一青创企业负责人表示,在企业选址时,他也考察过番禺的多个产业园和科技园,大学城周边的交通不够便捷,相关产业的集聚程度不高,最终使得他选择迁离。

“青蓝计划”后续扶持不足

与青创企业实际需求有偏差

2019年,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孵化基地成立了青蓝科创投资基金,将部分青蓝大赛的优秀项目引进到园区继续发展。基地相关负责人透露,以往该园区的出租率在95%左右,但去年有所下滑。这一方面是由于后疫情时代,部分企业订单量下降;另一方面,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创业从井喷期转向稳定期。“现如今人工智能时代对创业者的要求更高了,刚从高校出来,没什么工作经验,创业会比较困难。”他补充道。

初创公司的选址落户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关键离不开产业集聚和政策支持。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暨安特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杨光告诉记者,该公司创始人尹芝南来自暨南大学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他历经7年的研究,首次发现白细胞介素27能够促进脂肪细胞燃烧,从而实现减肥的作用,该发现的研究论文被《自然》杂志发表。当时公司落地粤港澳大湾区是了解到大湾区具备完善的创新链和优势合作实验平台,出台了很多优惠条件,所以公司综合考量发展的可行性最终选择注册在大湾区。

现如今,各个地方政府都在争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落地,这对政府来说也是个考验。他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企业在挑选落地区域时,首先考虑的是当地政府的营商环境和产业扶持政策,企业相关产业方向是否是当地政府的扶持重点。其次,看这个地区相关产业的集聚性以及配套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在当地能否具有相关的人才资源也很重要,需要当地有储备相关产业背景的人才,并保持对产业界高层次人才持续的吸引力度。高层次人才在哪里很重要,因为他能带动整个团队一起开创好新的事业。”

一青年创业企业负责人认为,在初创时期,企业扩张用人成本提升加上市场开拓,企业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便是资金链紧张。然而“青蓝计划”的十几万奖金不算多,对扶持企业的后续服务并不多,“每年只是让我们提供一下财务报表”。“对企业来说,参加创业大赛更重要的是认识人,与政府部门、市场进行更多的对接交流。”

“有时候政府规定了落地企业的指标,但支持力度不够,就会变成额外增加的工作。”一名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人士告诉南都记者,对于初创企业而言,资金和政策支持很有必要。比如,深圳在投资科创项目时除了给到一定的资金支持,还会给予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相应的配套服务。相应的,番禺的青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赛制也可以改为“以投代奖”,倒逼政府官员躬身入局,清楚不同项目投资的存活率,促使官员变成“专业型官员”。

“只要有胆量说长期陪跑,就意味着要负责到底,企业也会不停来‘烦’主管部门。”该专业人士展开道,比如,企业缺专家、缺市场、缺供应链,一定会不断与政府沟通,从而产生良性的互动。“针对一些成长性较好的落地项目,可以精准滴灌,比如聚焦某个产业设置一些专门的赛事奖项。”

联合各方力量促进成果转化

番禺探索提出“创二代”工程

产业互联网快速发展期,不少番禺青创企业“突出重围”。2022胡润U30中国创业先锋榜单中,广州共有16位创业先锋上榜,番禺区占6席,均来自广州大学城。这些创业先锋多来自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文化传媒行业。

然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创业难度大,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更高。2024年广州市番禺区政府工作报告直白地指出,房地产依存度过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大学城创新策源地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对此,番禺也探索联合各方力量,为大学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保驾护航。比如,2023年初,广州大学城管委会挂牌成立“校友经济产业园”,深挖广州大学城校友资源,协同开展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等。同年7月,广州大学城管委会携手广州金控集团、广州大学城12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广州首个高质量发展科技成果转化金谷联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大学城“创二代”工程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启动大会于2023年10月举行。

2023年10月,番禺推出广州大学城“创二代”工程,为四类青年创业者提供全链条的商业资源、空间场地、扶持资金、人才招聘等服务。该工程评选出首批传承之星、领航之星、精益之星、新苗之星共235名。

为促进高校和企业“联姻”,2023年4月,广州大学城管委会、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促进中心首批与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签订授权协议,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有数据显示,自2024年3月20日高校实验室共享平台系统试运行以来,已“链接”4所高校共约400台设备,总价值近5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大学城打造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

抢抓“低空经济”风口,2024年4月18日,广州番禺在广州大学城打造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首批规划在大学城建设四个飞行汽车起降点,配套飞行汽车起降、停放、补能、通信等基础设施。同日,广州大学城低空经济“一基地一中心”——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广州大学城基地、广州大学城低空经济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成立揭牌,旨在加强广州大学城“政府主导+龙头牵引+平台赋能”的产业协同创新格局。

不过,这些举措能否真正发挥好广州大学城“智核”优势,赋能“智造创新城”建设,仍有待观察。

专题采写:

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