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交子的诞生,宋代开启了一场货币金融改革,出现了诸多纸币。

种类繁多的纸币

小钞

宋徽宗崇宁五年(1107年),官府发行了一种小额纸币,名曰“小钞”,意在用小钞来收兑“当十”的铜钱。按照市价,小钞的面值为“一贯”(一贯等于1000文钱)。然而,这种小钞在市场上发行和流通的时间并不长。宋徽宗大观三年(1110年),官府便下诏停止发行小钞,小钞前后流通时间仅有三年。虽然在市场上流通的时间较短,但小钞流通和使用的区域远比交子更为广泛,这是因为小钞是面向全国发行的纸币,而交子早期仅限于川蜀一带使用。

关子

古时候,官府相质的契约文书被称为“关”,含有通知支付与给领之意。宋徽宗宣和年间,关子成为提取钱币的一种凭证。南宋以后,官府允许出售与转让关子。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官府在婺州(今浙江金华)屯兵,因水路不通,军部运钞极不方便,遂在婺州发行了一种关子。这种关子和唐代的飞钱相似,具有汇票性质。当时,人们可凭关子至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领取现钞。后来,人们将关子作籴本(购买粮草所需的本钱),由此演变成了纸币。

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官府以关子充作军饷,印给淮西、湖广两总领关子80万缗(1000文铜钱穿成一串为一缗),充作三年行使;印给淮东总领关子40万缗,充作两年行使。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官府又给诸军发行关子300万缗,且允许商贾用钱银购买和交易。由此观之,关子是南宋时期流通时间较长且流通地域较广的纸币。

会子

南宋高宗末年,临安城内的富商开始印制便钱会子在市场上流通。后来,这种会子改由官府发行。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官府按照四川交子的印行办法,设“行在会子务”,正式开启了由官方发行会子的时代。会子分一贯、二贯、三贯三种,允许在东南各路市场上流通,所以民间又称其为“东南会子”。后来,官府又增印发行了200文、300文、500文三种会子。

淮交

由于时局混乱,南宋初年形成“交会并行”的局面。在两淮地区通行的交子,被称为“淮交”。南宋孝宗年间,官府印制了200文、300文、500文、一贯四种会子,总金额达400万贯,主要在两淮地区流通和使用。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官府规定淮交每贯值铁钱720文,期限为三年一界(期)。不久,淮交就替代铁钱,成为两淮一带主要流通的货币。

湖会

在荆楚一带也就是今天湖北地区通行的纸币被称为“湖会”。南宋孝宗时,官府发行直便会子,总金额达700万贯,主要在两湖一带流通使用。湖会分为500文、一贯两种。后来,官府又扩大了流通范围,允许在岭南一带使用湖会。

此外,宋代官府还在川陕交界的数州发行关外银会子、铁钱会子等数种纸币。

除了宋朝之外,金朝也发行过纸币。在金朝近120年的历史中,朝廷先后发行过交钞、贞祐宝券、贞祐通宝、兴定宝泉、元光重宝等多种纸币,使用纸币的时间达80余年。

如何管理纸币

除了发行品类繁多的纸币外,宋代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纸币管理制度。

抄纸院

北宋益州交子务设立之初,同时兼管钞纸生产与纸币印制。为防止舞弊,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交子务监管戴蒙在成都南郊创设抄纸院,主管钞纸生产,并由交子务官员实施监管。南宋时,又将抄纸院迁至城西净众寺,并单独设官员主事。至此,纸币的生产与印制完全独立。抄纸院有生产钞纸之力,却无印制交子之权;交子务有印制交子之权,却无生产钞纸之力,二者相互牵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火不到钱

按照官府规定,凡纸币在流通中遭受水、火等灾害,以致无据兑换的纸币,收兑期间均不予兑现。由此观之,“水火不到钱”成为官府一项额外的收入。

“折阅”与“称提之术”

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市场流通量之时,必然引起通货膨胀,由此导致纸币贬值,宋代称之为“折阅”。在反复处理纸币危机的过程中,宋代官府形成了一套较为稳定的纸币管理制度,即“称提之术”。所谓“称提之术”,指的是通过控制市面上纸币的流通量,使纸币与铜钱之间有一个较为合适的兑换比例,从而达到纸币的流通平衡。南宋孝宗时,官府连续两年拿出内库钱回购市场上多余的会子,然后当众焚之,以提升会子的信誉。此外,官府还允许民间使用会子缴纳农业税和商税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撩纸局

南宋理宗时期,政府财政赤字较大,国库几经“空竭”。为了摆脱财政困境,政府专门设有撩纸局。撩纸局是官府敛财的重要机构,其功能就是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增印纸币,由此导致了纸币的滥发。

事实上,宋金两朝在后期均出现了滥发纸币的金融危机,使民间开始出现抵制纸币的浪潮。1214年(南宋宁宗嘉定七年、金宣宗贞祐二年),为躲避蒙古铁骑兵锋,金廷迁都汴京,随即不断变换交钞名目,滥发各类纸币,以致百缗纸币只能换一碗面条,万贯交钞只能买一个烧饼。此后,朝廷不得不改革纸币的发行与管理制度,“交钞”与铜钱实现价值基准逐步变为与银两实现价值基准,开启了“铜本位”向“银本位”转变的货币时代。入元以后,元廷颁布钞法,更是明确规定出钞时不接收铁钱和铜钱,回钞时亦无钱可兑,只付官铸“课银”,由此实现了“银钞相权”的货币流通,并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

如何应对假币

宋代纸币出现以后,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作伪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宋朝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是提高纸币的质量,使作伪者的仿造成本大大增加。

二是对作伪者进行严厉打击,鼓励民间举报作伪行径,同时官府还利用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如南宋时直接在会子上印制严禁作伪的公告。

三是对制币工艺加以改进,增加防伪标识,如在纸币上印有屋木人物、铺户押字等,然后用朱、墨两色将隐密题号加入其中,以为私记;此外,政府还增加了钤印的数量,采用精美复杂的雕版以及套色印刷技术,增加了民间仿造的难度。

四是推行纸币分界发行的制度,不仅及时回收了旧币,防范伪币持续流通,而且限制了期内的纸币发行量。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4.5A

将好“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