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上图▲立即了解

优惠提醒:现在购买本课程享7折优惠福利,活动时间截至5月23日,仅剩最后2天!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当表面阅读成为常态,深层思考便成为了稀缺资源。我们担忧机器取代人类,却未曾察觉自己正在变得机械化。

正如美国历史学家亚当·加芬克尔所警示的:“在屏幕文化中,我们的思考模式正在被重新编程。”

在这个多任务处理被误认为高效的世界里,我们开始对机器产生越来越高的依赖,迷失在注意力的碎片化之中,时间线被扁平化,记忆力和计划能力下降。

更让人感到悲哀是,我们的思考越来越愚钝,失去了深入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如何拯救?就像美国作家梭罗所言:“一本好书是智慧的钥匙。”每一本书都通向一个问题,而深度阅读则是我们寻找答案、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它决定了思想和文化的广度。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吴晓波频道推出的《细读商业经典》读书会员服务,正是对深度阅读的一次呼唤。以吴晓波老师为核心,邀请商界大咖、行业领袖、畅销书作者、名校学者等,每周将带领大家深入阅读一本商业经典,不仅解读书中的核心观点,更结合当下的社会现状,探讨这些经典如何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今天选取2期吴晓波老师解读书的精彩内容,和大家分享!

订阅《细读商业经典》

限时7折优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萧条中找到下一个出口

(片段选自吴晓波解读《萧条经济学的回归》)

我们对萧条很陌生,因为我们很多年没有碰到过萧条了。

1978年经济不景气,我们实施了改革开放。1989年、1990年、1991年三年经济困难。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大败局》中9个案例发生在那年。

从1998年到现在的25年间,全球经济未遇过如此萧条。保罗·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提醒我们,萧条经济学可能正在回归。

2022年,美联储7次加息,联邦基准利率达到4.25%—4.50%,存款利率比中国企业贷款利率高近1个百分点。俄乌战争仍在持续,欧洲经济不稳定,全球仍处在地缘政治的阴影中。

但当三个景象发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经济将好转:

第一件事情,去你所在的城市马路边看看,街边小店开了几家?

南锣鼓巷是北京一个很潮的地区,疫情期间居然有连续7家店都关着门。所以,当南锣鼓巷的馅饼店、火锅店、奶茶店都开起来的时候,我们可以说经济好起来了。

第二件事情,去码头数集装箱。

2020年底,从宁波港到美西,一个集装箱要2万多美元,而2023年的时候价格掉到了3000美元以下。什么时候宁波港、上海港、广州港的集装箱码头价格从3000美元涨到了4000、5000、6000、7000的时候,说明中国的外贸开始复苏了,经济好起来了。

第三件事情,是劳动力市场的小时工资。

中国各个城市都有最低工资保障的制度,最高的是北京,每个小时26.4元,上海是24元,苏州和杭州是20元,哈尔滨是18元。今天的云南,最低数据是13元,意味着一天工作8小时的工资是104元。所以,当云南的最低小时工资可以从13元变成15元、18元甚至更多的时候,经济就好起来了。

街边小店开了几家?中国各大港口的集装箱价格有没有上升?保姆、阿姨、工人的小时工资有没有上升?这3个数据骗不了任何人,肉眼就可以观察到,当这三个东西开始复苏的时候,经济就真正开始复苏了。

我们已经有20多年没有面对过萧条了,所以当萧条来临时,我们不仅要学会如何判断萧条的结束,更要回到历史中,回到保罗·克鲁格曼的这本《萧条经济学的回归》,看看历史上每一次萧条是怎么发生的,当萧条发生的时候,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走出萧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个关于贫穷的残酷事实

(片段选自吴晓波解读《贫穷的本质》)

1.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在未来以及过去的很多年里,世界上贫富差距一直在越拉越大。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出了一本书叫作《21世纪资本论》。

他的研究表明,300年来,自从人类摆脱了农耕文明,进入工业革命以来,资本的获利能力一直大于劳动的获利能力。

他算了一个账:过去三个世纪里,资本的年均报酬率大约是4%—5%,而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2%。这意味着资本所得是劳动所得的两倍到三倍,资本的增长速度快于劳动收入的增长。

在经济学里面,富人和穷人的差别是什么构成的?叫作收入结构。

买了个基金,或者是拿钱去买了个房子,只要他去做了投资性行为,这个叫作资产性收入。所谓的穷人就是没有财产性收入的人,叫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就是没有财产性收入的人,完全靠两只手劳动,他有职务性收入,他种地、打工、做外卖,哪怕是个码农,这都叫作职务性收入。

当一个人他的职务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1:1的时候,这个时候我需要两个东西——一个叫诗,一个叫作远方,所以会放弃职务性收入,觉得这点钱够用了,他就会变成食利阶层,这叫作资产阶层。

有很多人不工作,他的钱可能是过去三五十年赚的钱,也可能他爸妈给的钱。甚至或者说他把工作变成了一个爱好,把工作变成了一种享受,他的主要的获利生活靠他的财产性收入。这就是穷人和富人的区别。

2.经济危机往往是穷人的危机

为什么在经济危机情况下,有钱人他的钱赚得比我们穷人还多?因为这个时候政府就会扮演一个角色,叫作“大撒币”,一撒钱以后,叫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资产价格就会上涨,那么资产会到哪里去?

资产会流到好资产去,大家钱会投到一些好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核心城市的房地产,独角兽企业,投资基金。

谁会优先买到那些?有钱人。越有钱的人,他们越有机会获得这样的投资权,没有钱的人呢,只能看着他们。所以经济危机往往是穷人的危机,就是这个道理。

3.未来你的职务收入增长很可能会停滞

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面,我们中国每一个职场里的朋友,大家的职务性收入的增长会停滞,你的资产性收入的增长会提高。

什么意思?比如说2019年疫情之前,经济很好,然后每年加工资,今年你找到一份工作都很难,你即便今天在一个公司里面,未来三年一般员工加工资的概率很低,可能未来10年之内都这样。

我们解读过的《M型社会》的作者讲过,日本1990年资产泡沫破灭以后,1990年到2005年这15年里面,日本绝大多数公司的员工工资是没有增长的。

所以你别指望说老板每年给我8%的增长,绝大多数公司可能就没有了。但是如果你有资产的话,你的财务性收入将会增加。

所以日本民众到今天还挺富的,因为日本的国民储蓄率跟中国差不多。日本人从1980年代开始,就进行全球化投资,他们可以在全球买资产。我们不一样,每年我们就5万美元可以出去,日本是没有限制的。

现在订阅《细读商业经典》

限时7折优惠,最后2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通会员后,你将获得:

☑畅听往期70多本经典书解读和未来1年50多本新经典书,平均每集解读时长1小时以上。

☑内容涵盖文学、历史、财经、科技、投资、哲学、商业文明、国际政治等多个门类。

☑以吴晓波为核心,邀约行业领袖、一线记者、名校教授、企业CEO、畅销书作家参与解读,多角度理解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