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应始终牢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继承巩固、创新发展,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

日前,由济南市“项目深化年”经济宣传工作专班指导,济南日报策划组织的向“新”而行——济南新质生产力主题报道活动走进济南高新区。在对话专访环节,济南市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任广锋表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主阵地、主力军,济南高新区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济南高新区是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自设立以来就肩负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济南市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任广锋表示,作为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主阵地、主力军,济南高新区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3%,增速在全国前20强高新区、开发区中位居前列;今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领先全国、全省、全市。经济的回升向好,也得益于新质生产力提供的新动能。

聚力突破关键技术。任广锋介绍,围绕“科技创新”这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济南高新区依托龙头企业布局建设了19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2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引进培育了3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近3000家;R&D突破百亿元、占GDP比重达6.79%,区内企业齐鲁制药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舜丰生物获得全国首个植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电磁驱动、量子通信等技术刷新世界纪录,去年有4个创新事项获评全省科技创新十大提名成果。除此之外,在集成电路、国产软件等领域也取得了一批全国领先的科创成果,突破了一批重点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形成了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硬核”支撑。

创新配置生产要素。围绕“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这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济南高新区先后推出了系列改革举措。人才方面,发布“济高人才计划”2.0政策,实施人才工作“三年突破”行动,人才总量突破39.63万人;土地方面,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工艺流程好的产业项目实行“精准供地”,31个重点项目获批4300余亩保障指标;资金方面,加快建设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CTD片区(中央科创区),推出科创经纪人、企业创新积分制等举措,组建科创金融系列基金,特别是搭建了“园区通”科创金融智慧服务平台,实现了数据、政策、融资、服务“四个贯通”。任广锋说:“通过该平台,全区9.2万家企业既可以实时对接88家金融机构,也可以自主选择208个金融产品,还可以享受我们专门制发的服务类和生活类‘高新券’,有效打通了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济南高新区加快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建链成群;空天信息产业完成“通信、导航、遥感”三大领域布局,量子产业“通信、测量、计算”三大领域全面铺开,集成电路、合成生物、未来能源等产业领域多点开花,全区新质生产力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济南市正在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济南高新区是重要承载地。

济南高新区成立了未来产业联盟,正是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性做法。任广锋介绍,联盟在纵向上成立了开源系统与芯片、第三代半导体等8个专业委员会,在横向上设置了产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科技合作委员会等机构,将加快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孵化落地,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发展,助力未来产业“布点、成链、集群”式发展。

今年济南高新区提出开启“三次创业”新征程,十年再造一个新高新。“新质生产力是我们‘三次创业’‘再造一个新高新’的重要动能。”任广锋表示,济南高新区将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持续攀登科技高峰,力争在集成电路、国产化服务器、生物医药等领域成功突破一批技术壁垒。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壮大主导产业,抓好清河电科高端载板、齐鲁制药生物药、临工重机新能源矿山设备数字化工厂等项目,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以典型场景为切口,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聚焦量子信息科技、空天信息、新型工业软件、基因与细胞技术等产业方向,通过场景创新加快产业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数实融合为牵引,创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以争创中国软件名园为契机,提升发展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等产业。(济南日报 记者:卢震 韩霄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