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沿线地区开发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要齐心协力,把这一标志性项目建设好、运营好,在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体现建设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趟满载货物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从广西钦州港东站驶出。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摄

加强协作与互济,在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最初的渝桂两地合作,到渝黔桂新“南向通道”,再到西部陆海新通道,从“一条线”扩展到“一张网”,这条以重庆为基点、以广西为出海口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让广大西部地区拥有了更为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如今已经覆盖全国15个省份,辐射69个城市和138个站点,形成东、中、西3条主干道,构建了铁海联运、国际铁路联运、跨境公路班车的综合物流形态,货物运输品类也发展至近千个。西部内陆货物向南经广西、云南等地的沿海沿边口岸通达世界各地,特别是通过广西北部湾港出海口现有航线网络,可通达全球集装箱港口,大幅缩短出海时间。西部陆海新通道跨越山海、绵延千里,其快速集结和优势发挥,得益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也充分彰显了在国家层面统筹推动之下,各区域凝聚合力、各民族共谋发展的实践伟力和协作精神。要进一步提升通道沿线省际协作水平,强化市场规则、标准、政策的统一配套,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共同完善市场准入标准,建立更加公平、开放、透明的制度化规则,带动通道沿线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搭建通道沿线跨省域多式联运的物流基础数据平台,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与通道物流活动深度融合,实现各类运输方式之间与口岸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互联共享,加速物流信息高效融通,提高物流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通道沿线各地各族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鼓励跨区域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让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过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统筹发展与安全,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在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西部地区是我国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最集中的区域,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拥有全国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国防边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西部陆海新通道既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重要落子,也是维护西部地区稳定、边疆安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关键一招。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构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形成“绿色通道+绿色科技+绿色产业”紧密结合的新型产业链和新质生产力,实现通道建设、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共赢。推动西部与东中部地区加强产业合作,着力提升通道沿线各区域承接产业转移质效,支持加快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积极推动央企、国企、民营企业进边疆。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不断提升西部地区与国内其他区域、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水平,加强经贸规则对接,以更大的开放力度、更广的全球视野、更公平的市场规则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通道走廊沿线与周边国家产业链供应链互补性和合作潜能,进一步巩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改善民生、凝聚人心,通过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西部陆海新通道连接“一带一路”,有效促进交通物流与经济走廊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密切沿线区域各民族的经济联系,加快形成西部地区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和动力机制,对于带动西部地区后发追赶、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加快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要推进通道物流“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大力发展沿线走廊商业新模式、经营新业态,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便利群众生活、促进就业,惠及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加快构建通道沿线地区之间的产业整体布局和分工体系,强化成都、重庆、贵阳、南宁、钦州等重要节点城市的综合运输枢纽衔接,构建跨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带动沿线地区各族人民共享建设成果。

(作者系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制作 |石建杭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好看,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