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张旻】

5月9日,网红郭有才翻唱《诺言》在某视频平台上一夜爆火,也带火了牡丹之都山东菏泽,和属于它的一座停运了15年的旧火车站。菏泽政府明显是想借这个机会,再复刻一次天水和淄博。菏泽市文旅局把郭有才聘请为文化旅游推荐官,当地媒体争相报道。政府还火速翻修路面,加装公厕,增加基站和信号车,派遣志愿者给外地游客指路充电,还给每一位来自远方的客人,送上了一朵牡丹花。很多本地的商户和手艺人,也来展示自己的商品和绝活,给自己的家乡上上分,争取把流量变成经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事本来是好事,但菏泽有了流量,也引来了一波蹭流量的牛鬼蛇神。各路直播网红杀到菏泽南站,一时间那是兵荒马乱,怪态尽出,让屏幕内外的路人,下巴都快掉了。只是“辣眼球”也就算了,不少人还搞起了擦边直播,还有人造谣北大要特招郭有才入学,制造话题,挑起对立。这真是完美诠释了一句话:最赚钱的勾当都写在了《刑法》里。

这事儿还没完,他们这一路作妖,不但忙坏了执法人员,又在网上引起了一波新流量,啊不,新争论。跟正面引流的山东地方媒体不太一样,部分媒体以“网红”给孩子树立不良的价值观榜样为由,用一句“必须割掉危害孩子的这颗全民网红毒瘤”,成功让网络舆论一片哗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1日微博热搜#必须割掉危害孩子这颗全民网红毒瘤#

无中生有关联议题,举起“孩子”的大旗,精准踩踏中国社会的敏感神经,再开地图炮把所有的、所谓的“网红”一网打尽,这波带节奏的功夫,不得不服。

流量经济,确实值得讨论。但我们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在这种随机、瞬时的“流量”,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上。凡事都有正反两面。突然涌入的流量,短时间内可能会带动一部分经济,但如果缺乏管理,就会破坏社会秩序,影响当地人的正常生活。同样,如果没有办法长久地维持热度,一旦流量消失,经济效应也会消失,留下一地鸡毛。这种“一阵风”式的流量,甚至可能给城市留下负面影响。

这些情况,菏泽这次都遇到了。比如说,大批主播和打卡观众齐聚菏泽南站,给往来交通造成了严重拥堵,周边环境和治安状况都有所恶化,给周围居民的生活、出行都造成了不便。菏泽南站附近,还有不少学校。此时正临近高考,“热火朝天”的文娱活动,显然会影响学生备考。

另一方面,南站广场上“群魔乱舞”的场景,早已通过视频平台上广为传播,让许多人心生反感,也由此对郭有才和菏泽这样的网红人、网红地,产生了不好的印象,批评之声不断。这无疑对菏泽的城市形象,造成了一定破坏。而如何能够接住这波泼天的富贵,把“流量”变成“留量”,持续性地发挥经济效益,菏泽目前也尚未拿出方案。

所以,有的媒体给出了提醒:泼天流量处理不好,可能就是祸水;有的媒体建言道:一座城市想出圈,底层逻辑还是依靠城市特色、配套服务以及文化底蕴,一个郭有才是不够的,菏泽也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还有什么底牌可以打。

我觉得,这种讨论是合适的,他们的评价也很中肯。而这次菏泽政府的很多做法,明显也是吸取了前人的教训。比如说快速增加各种配套设施,当地城管、交通、公安、电信等各部门联动,周边区域提供“专属服务”,还专门安排了志愿者在现场维持秩序,大幅提高了游客的打卡体验;迅速整治直播乱象,维护清朗的现实和网络环境;疏导交通,叫停菏泽南站的活动,让郭有才把直播地点改到国花博览园,尽可能地降低对市民生活和学生备考的影响,同时也能宣传一波城市名片,等等等等。

有争议,有问题,那么就发现问题,提出思考,找到解决方案,消除不利的因素,扩大有利的后果。这是成年人的讨论方式,也是成年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跟“孩子”有什么关系?

这几年也生出了一个怪现象。但凡是有点争议的社会议题,就有人去拉起“对孩子不好”的大旗,摇着尾巴等待一个“一刀切”,好像“对孩子不好”可以反对万物,可以在任何争论中,占据道德制高点。咱们姑且不论我们的孩子到底有多脆弱,到底有多少事可以对他们造成伤害,就说这世上,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有利有弊。若是但凡有了一点假想的危害,就无视它的益处,将之视为毒瘤一刀割去,那无疑是因噎废食,也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视频平台确实充斥着一些低俗、违法的内容,但上面也有非常多的知识和正能量。我最近看了一个纪录片,讲的是两年前,重庆最后的水上公交——客轮“渝忠客2180”在触网之后,获得新生的故事。船主随手拍下的视频,保留下了这条水上线路上的最后一艘船,让许多当地农村留守老人可以日复一日地乘着它,载着沉甸甸的担子进城卖菜。

有了直播的收入后,船主不但免去船资,还给老人提供免费的早饭。许多人也为了“渝忠客2180”而来。他们有的登船,体悟时代的记忆,有的守候在岸边,帮助老人们更快更好地卖菜。赶来蹭流量的网红也不少,但他们很多人,自掏腰包收了菜,捐给周边的学校和福利院。菜农们不明白什么是直播,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要帮忙,但他们对这些“网红”说:“谢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网红”经济,未必不能长久。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近期发表了一篇文章,归纳了八个能够持续出圈的网红城市。除了“新网红”淄博之外,还有“抖音之城”重庆,“大唐不夜城”西安,“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成都,拥有“讨好型市格”的哈尔滨,等等。这些城市,无一例外不是牢牢地抓了流量,借助一次又一次或有意、或无意的热点,成功地将自身的文化底蕴与高质量、多元化的旅游体验刻入了大众的认知,打造出了独一无二、能够源源不断创造商业价值的城市IP。

当然了,最后“一地鸡毛”的失败者也为数不少。那么,成功者为什么能成功?出圈之前,他们做了哪些准备,出圈之后,又做了哪些应对?出圈事件的热度消退之后,他们采取了哪些长效机制,让城市的热度得以维系?他们之间的共性——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情公民和有机社会——四者又是怎么相互作用,才能够将来自外界的关注,与城市的经济生态有机融合、相互促进?这里面有太多的经验,值得后来者去研究和借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网红文化对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存在正面的推动因素。问题的关键,或许从来不在于批评或赞美流量本身,而是在于流量来了,我们要如何使用,才能将这种正向的推动作用发挥出来,并且发挥到最大。

“网红”们靠流量赚钱,有何不可?“菏泽”们只要管理得当、正确引导,借流量盘活经济,打造IP,有何不可?那些“菜农”、“摊贩”、“手艺人”们,凭着自己的本事,靠着辛勤的劳动,从“网红文化”获益,去维持生计、供养家庭、改善生活,又有何不可?那些说“网红”就是“毒瘤”,要“为孩子”将之割掉的人,不知道有没有考虑过,他们的“张口就来”,可能会让一座城市失去发展经济的契机,而一刀割掉这些所谓“毒瘤”之后,又会有多少个家庭会因此痛失生计,而他们,也是有孩子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