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提到安史之乱,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安禄山。他被视为揭示了盛唐帝国的腐朽和衰败,将其外露于世人面前。然而,对于安禄山究竟是祸世贼子还是乱世枭雄,历史学家们的评价并不一致,对他的功过得失始终没有达成统一的结论。

也许在当时,安禄山并非人人唾弃的对象。也许在那些荒诞的传闻之后,隐藏着他雄心勃勃的一面。也许在那些华丽的盛世背后,掩藏着一个不甘心接受命运安排的雄心勃勃的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顶级学霸,肥硕英才

安禄山并非出生于汉人家庭,而是来自边境小部落的突厥人。他从小和母亲以及继父一起生活,母亲是一名巫师,而继父则是一位极具商业头脑的人,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禄山在家国动荡的环境中逐渐练就了独特的技能和不寻常的气质。

在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标准中,安禄山的外貌可能并不算丑。年轻时的他,白胖的面容并不引人反感,只是在担任官职后由于过度肥胖,显得有些让人难以直视。据《旧唐书》记载,他“体充肥”,且“腹垂过膝”,这表明他的体型极为肥胖,据传他的体重高达三百斤,民间更戏称他为“猪龙”。

生活中总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聪明的才智从不受限于肥胖的外表。安禄山从未是一个平庸之人,反而展现出了出色的才华。

他思维敏捷,处事圆滑,年少时就展现出了出色的商业头脑。他天生具备语言天赋,能够流利地运用六种语言,曾在商队中担任要职。混乱的环境培养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就善于口才,擅长观察言行,也曾参与过不少狡猾的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投身军旅,心机深沉

一次意外的偷窃事件改变了安禄山的命运。当他被抓住偷羊时,本已面临死亡的命运却因他那能言善辩的口才而发生了转变。几句杀贼报国的豪言,让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对这个白胖子刮目相看,不但放过了他,还给了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机会。安禄山也不负众望,成功抓回了十几名贼徒。

从此,张守珪对安禄山心生恻隐之念,怜才之心,促成了安禄山野心勃勃的崛起。从一个落魄的偷羊贼,安禄山在贵人的赏识下步步青云,开启了自己的辉煌时代。

张守珪不计前嫌,大力提拔了安禄山,并且极其器重他,不断培养他,提升他的军职。甚至,他让安禄山成为自己的亲信偏将。张守珪可以说是安禄山的恩人,凭借他的信任,安禄山在军队中迅速崭露头角,多次晋升,威望日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安禄山并没有因为这些小小的成就而沾沾自喜,而是渴望着更上一层楼。他敏锐地察觉到张守珪对他外貌的不满,虽然这些不满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并不明显,但安禄山却逃不过他的眼睛。因此,他开始自我约束,注重身材管理,意识到为了未来的发展,减肥是非常值得的。

除了身材管理,他还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他善于投其所好,既能够巧妙地奉承张守珪,又不显得过于巴结,对待上级分配的任务也能高效地完成。他的处世之道得心应手,情商和智商都非常高,很快就赢得了张守珪的信任,站稳了仕途上的第一块跳板。

步步为营,野心勃勃

然而,安禄山的雄心壮志远不止于成为一个普通的兵马使。他渴望的不是在外围征战多年,默默奉献,而是要登上权力的巅峰,站在权力世界的中心,俯视众生,左右江山。

因此,他积极联络了不少朝廷重臣,通过金银贿赂他们,以获取他们的支持和进言。同时,安禄山也在为自己培养眼线,打探合适的时机进入宫廷述职,争取能够进京面圣的机会。长期留在京都成为权贵的一员才是他的最终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义父的支持、官员的推荐以及自身能力的增强下,安禄山获得了难得的机遇。他善于把握时机,借助天时、地利、人和,成功地加官进爵。前朝的官途金钱为他铺平了道路,最终他登上了节度使的宝座,拥有了参政朝堂的权利和机会,成为了仕途上的第二块重要跳板。

然而,盛唐帝国的表面繁荣下已经隐藏着深重的腐朽和内部的动荡。安禄山看清了世态人心,认识到百官昏庸无能。他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奉承和吹捧,而是渴望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权力。他明白这一切只有皇帝和贵妃才能帮助他实现,因此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阿谀奉承之中,希望能够赢得他们的青睐。

迎合皇帝,巴结贵妃

唐玄宗对安禄山的优待显而易见。除了前朝官员受到安禄山贿赂的影响,为他说好话外,安禄山自己也非常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禄山多年来在官场摸爬滚打,不断磨练出了一身读心术,在献策招降、献俘图功、虚构战功等方面几乎总是能准确洞悉皇帝的心思,他的描述总能让皇帝乐不可支。

除了高超的情商外,安禄山的阿谀奉承之术也是炉火纯青。他不仅送给玄宗珍奇异宝,更能巧妙迎合皇帝的喜好。据《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安禄山曾在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尽管身材庞大,但他却能翩翩起舞,这种溜须拍马的功夫着实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