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芦笙舞曲从阳光深处飘出,青林呼朵以的一切物事,像挣脱了束缚,顿时活跃起来,而且精神饱满。芦笙孔管,像魔笛一样,流出无数曲子,不管是年幼还是长者的芦笙,都像着了魔,吸引着远远近近的朋友们。从几条进入青林的路,人群色彩缤纷,风一样地涌进来,都沉浸在芦笙曲中。就算听不懂的人,脸上也荡漾着微笑,并且跟着曲子起舞,我也是舞者中的一员,跟着舞曲,忘了自我。我以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如此,哪知林中的俊鸟也飞出来,在蓝天下,振动漂亮的翅膀,边舞边唱,歌声婉转,从未听过这么好听的歌声。节日里,快乐的舞蹈,也好像随着苗族姑娘头上红绳花的飘逸,路旁摆动的花枝,也跟着舞动修长的腰身,似乎一切,都会舞蹈。走进青林海发呼朵以,就是走进芦笙舞的天堂。

青林海发呼朵以——“芦笙王”张文友先生的故乡。山披绿装,象脊般的倩影,由北向南逶迤而来,犹如一匹匹骏马在奔腾,难道舞蹈的佳期,会激发灵性的马群?看来,《八骏图》并非空穴来风。呼朵以的小杜鹃,像燃烧的火把,照亮了一个又一个山头。紫色的楸花,点缀其中,像闪亮的“星星”,在苗家人的房前屋后,以及山坳里盛放。

一九五七年七月,青林呼朵以的青年张文友,草履踏着早晨的红霞,虽有些羞涩,脸上却是微笑的,他心中装着阳光般的梦想,自信地走出大山,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盛会,他有幸成为国家代表的一员,到苏联的莫斯科大剧院演出,精彩绝伦的表演,赢得了“芦笙王”的美誉,轰动了世界。返回故土,在盛誉面前,他返璞归真,成为苗族同胞中的一员,他不就那簇红杜鹃,不就是一代代传承的芦笙舞魂?青林乡田坝驻村第一书记、青年画家龚德林,被“芦笙王”精神和艺德感染,激情创作国画《呼朵以山》,勾勒青林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极具“芦笙王”的神韵。私下臆想,心血浇灌,魂之所依,岂不传神?青林的苗族芦笙节,就是一幅心血浇灌的画。

在舞者古朴的步伐中,鼓乐时而悲壮、时而欢快的氛围里,多彩丰富的笙歌,似在云端飞翔。姑娘和小伙的笙歌,从芦笙王的故乡,穿过荞花,滚过泥土,翩跹而来,我好像听到了先贤的歌吟,看到“芦笙王”在异国他乡的表演,锅沿上边吹边舞的绝技,这难道不是大山的峻拔,田野的芬芳,谷物的清香所孕育吗?那洪亮的笙音,引来斑斓的彩蝶,忘情飞舞,飞向呼朵以的花丛,优美的弧线,犹如舞蹈的精灵。在芦笙王的故乡,心在飞舞,灵魂皈依。

呼朵以笙魂,酝酿香醇似酒的生活。每个人的希望,在紫色的洋芋花中,如彩蝶起舞,玉米拉长肥硕的绿叶,摇曳着与之媲美,有一股默默的勥劲,争着生长。清风徐来,汪洋般涌动。我有一种莫名的内心悸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从热气腾腾的羊汤锅,飘然而来。望不到头尾的羊汤锅街上,那一幅幅红伞下,摊贩忙得手脚不停,我被陈华全的热情感染——爽口热辣的羊汤,也只有芦笙节才有的特殊味道。

品尝好爽口的羊汤,因手机信号不好,扫不了微信,付不了账,他却憨厚地说,哥,不用支付了,你大老远赶来海发看芦笙艺术节,算他请客。实诚的微笑,这让我记住了卖羊汤锅的兄弟,他的笑容,映照一片红色的花影。风拂过来,绳花映照,红光满面,自然入心。他的好客,犹如三层八人叠站的笙魂舞蹈造型,这个文化符号,定格在呼朵以人的心里。羊汤的纯香,从生态喂养的高天牧场,和着清风,携着青草味,扑面而来。这不由得让人想到芦笙节,迎宾门上那副楹联:

邀四方宾朋共赴文化宴,

迎八面来客再续芦笙魂。

不管这幅对联创作者是哪位诗人,联由心生,自然天成,少了些粉饰,多了些青林生活朴实的写照。迎宾门旁的院子里,挤满了人,就连矿泉水也被卖个精光,我没有买到矿泉水,天热,口干舌燥,店主人歉疚地说,老乡,给你泡杯热茶吧。这种待客的真诚,这像甘泉流进心田,我记住了这个难忘的芦笙节,以及苗族同胞的舞蹈。心间突然冒出一个意念:芦笙文化的繁荣,孕育出美好的品德。

笙舞的神韵,似从远古的蛮荒,穿越苦难,森林,高山,沟壑,一路寻至青林,播下芦笙的音符,芦笙魂孕育的种子,犹如漫山的红杜鹃。从古老的黄河,穿越历史典籍的陈香,一粒一粒洒落呼朵以的黄土,在青山间,不畏寒暑,顽强地生长。从孤寂中,带着“芦笙王”播下的种子,一季一季地收获。这犹如青林的群众,一代又一代,把芦笙文化的种子,种在他们的心里。这个适宜生长文化的土地,色彩缤纷的洋芋花,昭示着今年的收成,不管是乌洋芋,黄皮洋芋,米拉洋芋,东北洋芋,乃至杂交的种子,都在黄土里,在芦笙文化的滋养里,快乐繁衍。山乡田野,星星点点,素洁开放,这如青林的芦笙,生来就融入孩子们的血液,像森林流出的清泉,滋润这片厚土,绘就呼朵以的动人色彩,护卫山的鲜红,那就是“芦笙王”心血浇灌的文艺之花。

在孩子们奔放热烈的芦笙舞曲中,他们不也是一树鲜红的花朵,脸上的自信,心中的快乐,就是这块土地的文化积淀,阳光的生活写照。

祝发慧小朋友的话,令人心生感动:我们有热爱芦笙舞的校长,他想筹建“芦笙魂传奇艺术团”,弘扬民族文化。我们有温柔贤惠的杨佳飞老师。孩子们舞蹈时,笑靥如花,我想这些孩子是最快乐的学生。老师寓教于乐,带着舞蹈的神韵,远嫁青林海发,融入这片厚土。孩子们用最美的舞蹈,回报老师。杨佳飞面露羞涩说,她只是做了点组织孩子们的工作,如再多花点时间,演出效果会更好。孩子们很有天赋,生在苗乡,天然造就芦笙素养,才奏出天籁之音,孩子们如此热爱芦笙舞蹈老师,我想,杨老师一定很幸福,就算她很辛苦,演出时饭也顾不上吃,她会因有这样的学生而安然入梦。

杨佳飞谈及自己时,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我为爱情而来,翻越千山万水也要来,同时向往“芦笙魂”,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梦想----为即将成立的“芦笙魂传奇艺术团”,奉献青春和智慧。青林芦笙艺术节,听到穿越远古,又迎接新生活的芦笙舞曲,他们的梦,我们的梦,一起交汇。是的,厚土干净,定然孕育美好。芦笙是天地的精灵,人与芦笙,早已融为一体。走进青林,迎接你的是纯洁的笙音,从“芦笙王”的故乡而来,冲破束缚,又走出深山,接纳世界,成为天地间美妙的音符。

当然,老师直言心声: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他们自豪,为了办好芦笙艺术节,孩子们花时间在舞蹈排练上,落下了成绩,有些遗憾,但是看到孩子们对芦笙文化的热爱,促进了全面发展,这难道不是教育想要的结果吗?老师欣慰。

擦亮民族文化的底色,创造幸福,尤其是乡村振兴中,这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厚植土壤,文化皈依,难道不是一种方向?

这里是生长文艺的土壤。收获的也不仅仅是舞蹈艺术,还有文学,青林考入大学的苗族女孩熊生婵,读高中时,她的诗歌,就以其全新的视角、表现的张力、青春的力量,走进国刊《人民文学》——文学杂志的最高殿堂。这片土地的文化,犹如源头活水,生生不息——鲜红的杜鹃上,升起一轮朝阳,在青林海发,织就了一幅画。

(选自王华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大美凉都——六盘水地域文化散文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