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249年,在家中“蛰伏已久”的曹魏权臣司马懿趁着曹魏宗室大将军曹爽陪同曹魏天子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之际,领着二子司马师,司马昭,统帅本部人马在京师洛阳发动兵变,事后,司马懿威逼利诱郭太后,使得郭太后为了自保不得不下谕废除了曹爽大将军的职位,解除曹爽兄弟的兵权,令曹爽最终束手被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曹爽这个最大的政敌被除掉之后,曹魏的军政权力至此悉数落入司马氏的手中。

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已经70岁了,先后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家主。

这不禁就让人提出疑问司马懿送走了曹家三代人,为何要苦等到70岁才夺位呢?他到底在“等”什么呢?

司马懿的等待

司马懿之所以在70岁的时候夺位,主要是因为他在等待三个契机。

第一个契机,等待曹氏一族的势头耗尽,我们都知道曹氏一族最盛的时期是从曹操,曹丕,到曹睿这一个阶段,这个时期中,曹氏一族将军政大权牢牢掌控,使得司马懿根本没有任何上手和染指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到了年轻的曹芳成为曹魏天子之后,曹氏一族的势头开始锐减,无论是作为天子的曹芳,还是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亲,他们的执政能力和掌控力都是差曹操,曹丕,曹睿三人好几个段位,使得司马懿几乎可以积蓄实力,向曹氏一族发起挑战。

另一方面,为曹氏一族保驾护航的文武老臣皆以病故,使得朝着再无制约司马懿的人物,司马懿才会在70岁时的高龄,大胆放手去干,通过发动政变去夺取曹魏的军政大权。

第二个契机,等待曹爽失去人心,众叛亲离!曹爽的父亲是曹魏大司马曹真,曹真这个人是有真才实学的,是曹氏一族中能够掌控全局的一个人物,他生前曾与司马懿争斗过,被司马懿认为是一个强劲的对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真病逝之后,曹爽不仅成为了曹氏宗室的“主理人”,更是继承了父亲的职务和职责,辅佐年轻的曹魏天子曹芳治国理政。

但是曹爽和其父曹真相比,差了不是一点半点,而是差了一个段位。曹爽在成为曹魏大将军之后,为了建立军功名声,不顾司马懿等曹魏大臣的反对,一意孤行,执意率军讨伐蜀汉。

结果,没有任何军事实战经验的曹爽被蜀汉大将军费祎吊打,不仅损兵折将,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令曹魏财政极大的耗费。而作为当时人的曹魏大将军曹爽则因为这件兵败之事,受到满朝文武百官的谴责和声讨,令其声誉扫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爽除了军事指挥能力受人诟病,他的治国理政能力更是让他受尽“千夫所指”,曹爽掌权之后,任人唯亲,大肆启用一些毫无才学的闲人,譬如说丁谧、何晏、邓飏这些人,都是些只懂得溜须拍马之辈,对于那些正直并且颇有才能的官员则是不予任用,令曹魏朝堂之上皆日浮华之风。

《晋书·宣帝纪》:八年夏四月,夫人张氏薨。曹爽用何晏、邓扬、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帝不能禁,于是与爽有隙。五月,帝称疾不与政事。时人为之谣曰:"何、邓、丁,乱京城。"

俗话说得好,“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老奸巨猾的司马懿深知这句话的内涵,因而面对曹爽集团的倒行逆施和胡作非为之举,司马懿选择了隐忍,并没有为此针锋相对。

而曹爽见连司马懿这样的三朝元老都不敢指责自己,因而行为举止越发的猖狂,这也进一步令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亲与朝中的正直的文武百官离心离德,使得曹爽众叛亲离的局面终于出现,而这样的局面正是司马懿期望和需要的,曹爽正在一步步将自己和曹氏宗亲逼入到深渊之中!

第三个契机,等待曹爽犯错,司马懿见曹爽势头正盛,京师内外的军队指挥权也在曹爽的手中,司马懿因此没有硬碰硬,而是选择装病,返回家中,私底下积蓄力量,等待曹爽犯错,出现破绽。

公元249年新年,曹爽和他的兄弟们,以及亲信大臣陪同魏少帝去往高平陵祭陵,在家中“蛰伏已久”的司马懿在家中听闻这件事情后,当即穿好铠甲,抖擞精神,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率领本部人马迅速控制了洛阳城的城门和兵库,将曹爽安排在这些地方驻守的将领全部“缴了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司马懿领着兵马去往皇宫,对深宫之内的郭太后进行了威逼利诱,郭太后为求自保不得不下了诏令,将曹爽的大将军职务给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