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世界上最不起眼但战斗力爆表的动物是谁?兔子绝对能排进前三甲。

这些小萌物不仅能吃能睡,繁殖能力惊人,还有改变沙漠命运的本事。

不信?中国的治沙奇迹就是靠着兔子大军打响的。

上个月,一条有关内蒙古达拉特旗用120万只兔子治理沙漠,并将其改造成绿洲的视频在YouTube上引发热议。

视频播放量超过60万,评论区的老外们一片懵逼,尤其是来自澳大利亚的网友,直呼不理解:中国怎么做到用兔子来治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内信源来自(央视网等),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要知道,在澳洲人的印象里,野兔可是一场噩梦。

早在1859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一位富豪出于狩猎的爱好,从英国引进了24只欧洲野兔。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决定竟酿成了一场席卷澳洲大陆的生态灾难。

由于缺乏天敌,这些小东西在澳洲肆无忌惮地疯狂繁衍,产仔率是其他哺乳动物的12倍。

到上世纪20年代,野兔数量最多时竟达到了惊人的6亿多只,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000只左右。

它们啃光了大片农作物和牧草,加剧了土地侵蚀和沙化,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据估计,野兔每年给澳大利亚经济造成的损失高达2亿澳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野兔泛滥,澳洲政府也是费尽了心思。

从19世纪末开始,各州政府陆续立法,要求土地所有者必须筑建围栏,设置毒饵,并雇佣专职猎手进行捕杀。

到了20世纪,随着机械化的发展,甚至出动了装有重型机枪的卡车,对野兔进行大规模扫射。

然而,由于野兔繁殖速度实在太快,这些措施收效甚微。

20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开始引进病毒作为生物武器,人工传播家兔肠炎和兔瘟病毒,一度使野兔数量锐减了90%以上。

但野兔也在不断进化,慢慢对病毒产生了抗性,死亡率逐渐下降。

直到今天,澳大利亚的野兔数量仍有2亿多只,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持续的威胁。

造成野兔难以根除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澳洲野兔个头偏小,平均重量只有1.5公斤左右,而且由于常年在野外生存,皮毛质量较差,经济价值不高。

尽管政府鼓励商业开发利用,但养殖野兔的利润空间有限,很多农场主宁愿承担罚款,也不愿在野兔管控上投入太多。

久而久之,民众参与度不高,很难从根本上控制野兔数量。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治沙用的兔子叫做"獭兔",通俗地说就是皮兔。

这种原产于法国的兔子,品种优良,生长速度快,个头是普通野兔的2倍,体重一般在3到4.5公斤之间。

最重要的是,它们的皮毛密度高,手感柔软,是裘皮加工的上等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张合格的獭兔皮能卖到上百元,高档的天鹅绒甚至能卖到三四百。

而且,獭兔的繁殖能力惊人,是普通家兔的25倍以上,一年就能繁衍后代20多只。

加上饲料成本低,出栏周期短,市场前景广阔,很适合作为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来发展。

当然,獭兔之所以能成为治沙利器,还有它独特的生理特点。

与需要湿润气候的野兔不同,獭兔最喜欢的栖息环境就是干旱、沙化的土地。

它们不仅抗旱耐寒,毛发稀疏时还会主动舔沙,以减少皮肤水分蒸发。

简直就是为沙漠量身定做的物种。

更神奇的是,獭兔似乎天生就有改善沙漠小环境的本领,它们最喜欢啃食的沙柳,是一种根系发达的固沙植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只獭兔每天要吃掉近1公斤的青草,却基本不喝水。

经过消化道的研磨,沙柳种子依然完好,随着粪便被播撒到沙丘各处。

与此同时,为了获取更多食物,獭兔会不停地用前爪挖洞,最深可达一米多。

它们在洞穴中觅食、休憩、繁衍,将大量营养丰富的沙土翻到地表,改善了土壤结构。

洞穴密度一般在30到50个每亩,为植被恢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有研究表明,在獭兔活动频繁的区域,植物的存活率可高达96%,远远高于一般流沙地的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只獭兔就是一台高效的治沙机器,成百上千只獭兔的群体效应更是不可小觑。

通过大规模养殖,既能加速沙漠植被恢复进程,又能带动周边农牧民脱贫致富,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蒙古达拉特旗的风水梁镇就是这样一个靠獭兔改写命运的地方。

虽然这里地处库布齐沙漠腹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但近年来当地政府和企业家们却另辟蹊径,将万亩荒沙变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

而这一奇迹的背后,正是得益于獭兔产业的蓬勃发展。

要知道,上世纪80年代以前,风水梁还叫做"风干圪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不毛之地。

由于地处沙漠边缘,这里土地贫瘠、风沙肆虐、降水稀少,全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十几倍。

放眼望去,满目萧条,寸草不生。

人烟稀少不说,就连野生动物也难觅踪影。

世世代代在此生活的农牧民,过着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的日子,被称为"沙进人退"的悲情一族。

偏偏这个时候,当地一位叫赵永亮的企业家不信邪,立志要让家乡的沙漠变绿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永亮最早是受到钱学森先生沙产业理论的启发。

他决定大胆尝试,从1988年开始,带领乡亲们在沙漠里种植沙柳,先后投资7.5亿元建立了30万亩的基地。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周边300万亩的流动沙丘逐渐得到了固定。

但受制于资金和技术,治沙进展缓慢,难以为继。

獭兔的出现让赵永亮看到了希望。

2005年,他从欧洲引进了第一批獭兔,开始在风水梁探索集治沙、养殖、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他带领团队摸索饲养技术,优选育肥品种,创新皮毛加工工艺,很快就初见成效。

周边的农牧民见此纷纷效仿,掀起了养殖獭兔的热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敏锐地意识到了獭兔产业的巨大潜力。

一方面,獭兔喜旱怕涝,产仔率极高,是沙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另一方面,獭兔通过采食沙柳等固沙植物,可加速植被恢复,用经济杠杆撬动生态修复,简直是一举多得。

于是,当地政府及时制定扶持政策,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全力推动獭兔产业做大做强。

如今的风水梁,已经从昔日的不毛之地蜕变为独具特色的"兔业之都"。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镇獭兔存栏量达到450万只,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带动了3600多户农牧民脱贫致富。

仅2019年一年,獭兔出栏量就突破了300万只,实现产值超过8亿元,占到了全旗畜牧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益于产业的蓬勃发展,风水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在快速完善。

政府投资兴建了水、电、路、讯等配套工程,新建了幼儿园、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大量的就业机会也吸引了周边乃至外地的富余劳动力纷纷来此落户,常住人口已从2005年的不足3000人猛增到了近1万人。

曾经的"沙进人退"现已变成"人进沙退",风水梁也因此被誉为名副其实的"沙漠第一镇"。

在獭兔产业的带动下,风水梁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草木葱茏取代了昔日的荒沙秃岭,一片片林网纵横交错,一个个梯田蜿蜒起伏。

据测算,经过多年治理,这里的植被覆盖率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10%提高到了85%以上。

风蚀、水蚀、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大幅下降,昔日"风干圪梁"的贫瘠形象已荡然无存。

这株株绿植,亩亩林网的背后,是风水梁人民顽强拼搏的身影,是赵永亮等治沙先锋的艰辛付出,更是各级党委政府科学施策的结果。

正是在工、农、商、学、政多方联动下,才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风水梁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生态治理典范,吸引了大批中外专家前来参观考察。

除了看得见的荒漠变绿洲,数字也能说明问题。

经过多年的治理,风水梁地区的林地面积达到94.7万亩,草地面积64.4万亩,植被覆盖率从不足3%提高到了84.7%。

一个绿意盎然、经济繁荣的新镇跃然眼前,令人叹为观止。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当地党委政府的远见卓识,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付出。

就这样,风水梁走出了一条"生态移民+产业扶贫"的特色发展路子。

政府主导搬迁安置,龙头企业提供服务保障,农牧民变身产业工人,生态与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这种因地制宜、各方联动的治理模式,正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从某种程度上讲,中西方治沙理念之所以大相径庭,根源在于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作为后发国家,中国更有主动调动资源、系统谋划的优势,也更有可能把政府和市场的力量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多方参与的内生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