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本书的故事
1985年,有位香港朋友给区氏家具董事长区胜春先生带了一本书。
这本书正是文博界宗师、开创明式家具学的王世襄先生的著作《明式家具珍赏》。由香港三联书店倾全店之力出版,责任编辑为黄天先生。
王世襄(1914年5月25日—2009年11月28日)。字畅安,男,汉族,原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85年,区胜春的香港朋友送给他这本《明式家具珍赏》,近四十年间已被翻烂。现被视为镇馆之宝收藏。
1985年之前,世间本无“明式家具”之说。黄天曾问王世襄:为什么想要写一本这么专业的明式家具书?
“因为我读到的明式家具著作,都是外国人写的,遂下决心自己也要写一本比他们好的家具书。”畅安先生答。
1985年,王世襄(右一)在《明式家具珍赏》发布现场
1985年9月,王世襄在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举办了首场明式家具演讲,主持者为黄天。
于是,从1945年开始收藏和研究明式家具,到1985年正式出版《明式家具珍赏》,王世襄用了整整四十年。
于是,世间原本没有的“明式家具”,从此有了自己的姓名。
“先有王世襄,后有明式家具!”所以黄天先生发出呐喊,“明式家具1985年从香港走向世界!”
一句句,掷地有声。一声声,振聋发聩。
也正是从1985年开始,区胜春对着《明式家具珍赏》一件一件搜寻老家具,到后来带着子女再对着这本书一榫一卯研究制作传统家具,这一做,也是将近整整四十年。
2/
一间书房的故事
2019年6月3日晚上8点,中国嘉德“玩物适情——名家收藏集珍”拍卖现场,人声鼎沸,座无虚席。
王世襄生前自用的4000册图书,连书带柜整体上拍
后半场大多是王世襄旧藏,书画、文玩小品都卖得不错,最后以编号4689的标的物“王世襄袁荃猷藏书十柜”作为压轴拍卖,从一开始的二十万起拍,很快就叫到了一百万,然后迅速冲上了两百万。
站在场内左侧的311号买家区锦泽,连座位都没抢到,却始终坚定不易、稳操胜券地一路举到最后一口,最终以270万元(含佣金310.5万元)购得。
买家是这位没有抢到座位的年轻小伙区锦泽
这十张书柜虽然不是明式家具,更非名贵材料制作,但是对王老很有意义。
1996年,王老整理了珍藏的80件家具连卖带捐地送到上海博物馆以后,家里堆积如山的书籍没有地方放了,上海博物馆得知以后,订做了十张书柜送至王老家中。
此后的十几年间,这十张书柜和其内的几千册图书,就成了王老最忠实的伙伴和最温暖的精神寄托,日日相伴,一直到他和夫人先后离开。很多书上都留下了王老亲笔勾画的读书笔记和便签,其间闪烁着他不知多少的思绪火花和情感。
正因如此,这批藏书对区氏更是意义非凡。
“它是王老一辈子的精神财富,也必将成为区氏和大众的精神财富。”区锦泽当时就对退藏说,“这十柜书将是区氏的镇馆之宝,届时我们将把这批藏书对公众开放,让王老的精神普照更多人,把中华民族最美的文化精神传递出去。”
于是,区氏决定为了这十柜藏书做一间书房,可是,单单一间书房怎么能够承载明式家具精神呢?那么,就盖一座博物馆吧!
3/
一间家具陈列馆的故事
入藏王世襄书房前,区氏原本就有建博物馆的计划,有了书房后,更是下定了决心。上上下下,齐心协力,倾全力打造一间博物馆(后定名为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背后故事详见:。
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是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传统木作及家具工艺、艺术、文化和发展历史的博物馆。作为一座民营公益性博物馆,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立足于一代伟人孙中山故乡——广东中山,致力于建设成一个让大众了解中国传统木作的文化平台。
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之:园林(摄影:山外)
馆内包含“中国传统家具历史”、“传统木作工艺与文化”、“永恒的设计思想”、“明式文人空间情境再现”、 “学术与文献”、“王世襄书房”等多个基本陈列。 目前藏品 主要有中国古代家具系列、传统工具和辅助材料、中国传统木作工艺标本、传统木作相关研究学者的文献和手稿等。
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之:王世襄书房(摄影:山外)
2024年5月,恰逢国际博物馆日及王世襄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终于迎来正式亮相。
从一本书,到一间书房,再到一座陈列馆,这是一个关于初心与情怀的承诺,这是一个凝聚了两代家具人心血与梦想的故事。
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内景(摄影:山外)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过去近百年的明式家具历史,从王世襄的一本书,沉淀在如今这一本本的典籍和馆藏之中,一代代人的智慧就这样传承下来。但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和书写。
区氏和明式家具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
首个主题展览
“上座”—— 留余斋藏中国古代坐具展
展览时间/
2024.5.22-2025.5
展览地点/
广东·中山·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