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慢乙肝防治指南与共识不断更新,扩大了抗病毒治疗人群,同时慢乙肝临床治愈循证医学证据逐步丰富,不同类型乙肝人群临床治愈及相关科学问题成为研究热点。

近日,第六届慢乙肝临床治愈学术大会以“聚中国智慧,共绘慢乙肝临床治愈新蓝图”为主题在福建厦门开幕。此次大会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联合主办,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协办。

重视筛查,扩大治疗,降低肝癌和乙肝相关死亡率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我国在乙肝防治方面有了显著成效,但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乙肝诊断率只有22%,治疗率仅17%,距离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90%诊断率和80%治疗率仍差距甚远。

我国乙肝防治指南均建议开展乙肝筛查,2019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鼓励在不涉及入托、入学和入职的健康体格检查中或就医时进行筛查。2022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对一般人群应进行乙肝表面抗原筛查。

近年来,指南和专家意见逐步扩大乙肝抗病毒治疗适应证。2022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建议30岁以上或者有肝癌家族史的患者,只要乙肝病毒阳性,都建议积极抗病毒治疗,其他乙肝病毒阳性者,转氨酶持续高于正常值的也应积极抗病毒治疗。

那么,慢性乙肝治疗还能再扩大吗?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表示,2022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基础上,还能再扩大治疗的患者包括:转氨酶正常但数值偏高的慢乙肝患者;不确定期慢乙肝患者;有合并感染、并发症的慢乙肝患者;经过治疗乙肝表面抗原消失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研究显示,这些患者肝癌、肝病和死亡风险都比较高。

目前,我国乙肝相关肝癌的疾病负担仍然严重,因此积极的乙肝防治措施尤为重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介绍,2022年,全球肝癌的新发人数为86.5万,死亡人数为75.8万。我国肝癌的新发人数为36.8万,死亡人数为31.7万,均占全球近一半,而中国超过92%的肝癌由乙肝病毒引起。

慢乙肝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能使肝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大幅降低。谢青教授表示,研究显示,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肝癌风险,核苷类药物可降低50%的肝癌发生风险,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可进一步降低90%的肝癌发生风险。基于聚乙二醇干扰素的治疗策略,可为慢乙肝患者提供双重获益——临床治愈和预防肝癌。且越早临床治愈,肝癌发生风险越低。

慢乙肝进入临床治愈时代,不同乙肝人群研究成果显著

在过去,乙肝被普遍认为无法治愈,要终生携带病毒。随着研究的深入,乙肝临床治愈概念被提出并被国内外肝病专家认可,一旦获得临床治愈,肝癌风险等同于健康人群水平,抗病毒药物也有望停用,患者获得与正常人一样的健康生活。

那么,到底什么是乙肝临床治愈?我国乙肝临床治愈情况如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贵强教授介绍,乙肝临床治愈是指血清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病毒DNA持续检测不到、乙肝e抗原阴转、伴或不伴抗-HBs出现,肝功能保持正常,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肝脏组织学有其他病变。多项研究证实乙肝临床治愈后肝癌累积发生率低至1.5%左右。

再来看看不同乙肝人群临床治愈的现状。首先,核苷经治患者的临床治愈率超过了30%。全球样本量最大的慢乙肝临床治愈真实世界研究——“珠峰项目”截止目前,已入组患者超过3万例,项目5年阶段性数据显示,经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后的慢乙肝优势患者序贯或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超过30%的患者可达到乙肝表面抗原清除。其次,非活动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状态人群,基于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68周的临床治愈率超45%。此外,孕妇、免疫耐受期患者、不确定期患者的临床治愈研究也取得良好的成绩,慢乙肝孕妇产后治疗48周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率超40%,47%的免疫耐受期患者乙肝表面抗原可将至3000 IU/mL以下,不确定期患者治疗48周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率达35.8%。

关于儿童乙肝的临床治愈情况,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王福生院士为我们带来了震撼的消息,婴儿期启动抗病毒治疗临床治愈率超过90%。王福生院士表示,儿童乙肝经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疗效优,且年龄越低临床治愈率越高,低龄是乙肝患儿实现临床治愈的优势因素,所以,婴幼儿应尽早抗病毒治疗。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乙肝临床治愈进展,造福患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等单位已在全国启动“乙肝临床治愈门诊规范化建设与能力提升项目”,计划到2025年,在全国建设超过百家乙肝临床治愈门诊,实现乙肝诊疗、临床治愈网络广覆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志良教授介绍说,中国乙肝感染者很多,分层、规范化全程管理很必要,目前,北京、广州等地医院已陆续开通乙肝临床治愈门诊,乙肝临床治愈门诊将为乙肝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提供一站式服务,项目还将搭建国家级的专病数据库等。

积极推进消除肝炎危害行动,助力消除肝炎危害目标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长王宇表示,尽管当前中国已具备了消除病毒性肝炎危害的主要条件,但要实现消除病毒性肝炎危害的目标,“筛查率低、就诊率低、治疗率低”依旧是防治肝炎路上的拦路虎。消除肝炎危害行动需要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探索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创新模式,建立病毒性肝炎防治协作机制。

我国海南、福建、广东等省份已制定了针对性的策略。海南省人民医院林锋教授表示,截至2024年5月,海南19岁及以上常住人口757.3万,累计开展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筛查484万人,筛查率为63.9%,初筛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16.1万人,已确诊慢性乙肝患者3.6万人,其中已建档29181人,建档率为82%;开始抗病毒治疗17566人,治疗率49.4%。2024年海南省财政安排700万元用于乙肝患者健康管理工作,同时,将20-40岁无乙肝免疫保护人群的乙肝疫苗免费接种纳入2024年为民办实事项目。

乙肝筛查,对肝硬化、肝癌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高海兵教授表示,2022年9月,福建省卫健委、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医保局联合印发《福建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规范治疗项目试点方案》,截止2024年5月13日,完成乙肝早筛180.1万人,筛查完成率71.1%。在11.5万阳性人群中,已有6.7万完成了诊断评估,整体评估率58%。

此外,广东省政府在2024年也启动了广东省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行动。

(潘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