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被称为“顽固台独分子”的赖清德正式担任台湾省领导人,刚一上台就在就职演讲中妄称中国和台湾地区并没有隶属关系,还强调台湾地区拥有“主权”。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台独’是死路一条,不管打着什么幌子、什么旗号,推行‘台独’分裂都注定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赖清德 来源:南洋商报)

不过,即使如此两岸贸易仍在继续。海关总署5月9日公布统计数据,今年1月至4月,大陆与台湾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5.3%。今年前4月,两岸贸易额为849.61亿美元。

其中,大陆从台湾进口622.22亿美元,同比增长5.6%;大陆向台湾出口227.39亿美元,同比增长4.3%。

台湾地区3月份对美国的出口同比激增65.7%,达到91亿美元,而对大陆的出口增幅仅为6%,总额为79亿美元,相差12亿美元(约87亿元)。这是自2003年中以来的首次逆转,显示两岸经济关系正在逐渐疏远。

台湾经济部分析称,台湾地区对大陆的出口减少和对美国的出口增加已经成为一种明显趋势。而台湾地区对大陆最具优势的半导体及芯片产业怎样?

一、美日韩及台湾地区“芯片联盟”的三难

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前两个月,尽管我国芯片进口呈增长态势,进口总量达785.2亿颗,同比增长16.8%,进口金额高达3886.8亿元人民币,涨幅为19%。而我国大陆芯片产业在2024年第一季度取得了显著进展,总产量年增长率40%,达到了981亿颗。

但这并不预示着我国芯片自给率下降,事实上是我国芯片需求2024年出现暴增状态,而我国自给率也得到增长,这意味着,我国总的需求量暴增远远超过了16.8%,除去我国增加的自给率,剩下的进口份额均摊到各国实际上实际上是减少的。

英伟达方面表示,中国是公司第三大市场,占其收入的1/5以上。但这个比例在逐年下降。在美国扩大对华芯片出口限制后,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将大幅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伟达CEO 来源:WSJ)

我国从主要供应国进口芯片的情况:

2023年12月,台湾地区是大陆最大的电子芯片供应地区,占中国总芯片进口的31%。然而,2024年4月台湾向中国出口的芯片制造机器的价值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6%。

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从韩国进口的芯片价值14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5.1%。来自日本的进口在2024年初也出现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8.5%。

芯片四方联盟也有影响,2021年4月,日本首相菅义伟访美,与美国共同宣布将共同出资45亿美元,用于“安全网络和先进信息通信技术”的研究、开发和部署。2021年5月,美国联合日本、欧洲、韩国和台湾成立“美国半导体联盟”,共同游说美国国会增加拨款,支持半导体研发与制造。

尽管日本和韩国都是美国的重要盟友,在芯片技术和生产方面与美国合作密切,但他们也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商业联系和市场依赖,这使得他们在执行与美国相同的严格对华政策时显得犹豫。所以芯片联盟有三难:市场依赖中国、盟友乘虚而入、中国技术突破。

二、海峡两岸贸易明升暗降

数十年来,台湾在美国的眼中仅是一个“被牺牲的棋子”,岛内各行各业不外如是。近年来,台湾芯片业凭借其自身研发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重要地位。然而,美国推出的“芯片法”似乎意在掌握台企技术,尤其是台积电的核心优势,以维持其在技术上的霸权地位。

岛内舆论担忧,这一政策可能导致台湾最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被掏空,影响台湾经济的产业发展自主性和在全球产供链中的话语权。此外,随着美国强迫台积电在美国设厂,还有所谓的“毁台计划”等极端言论的流传,台湾地区社会对于美国是否真正支持台湾或者有意削弱台湾的疑虑日增。

今年1月至4月,大陆与台湾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5.3%,内地与香港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10.8%。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两岸贸易额为849.61亿美元。

其中,大陆从台湾进口622.22亿美元,同比增长5.6%;大陆向台湾出口227.39亿美元,同比增长4.3%。但是这是建立在2023年,大陆与台湾进出口贸易额同比下降15.6%的基础上。这明显是明升暗降。

2024年3月,台湾地区公布了其最新的货物进出口数据。据初步统计,台湾地区3月的货物进出口总值达到749.56亿美元,同比增长13.4%。

具体来看,货物出口值为418.15亿美元,同比增长18.9%,而货物进口值为331.40亿美元,同比增长7.1%。该月的货物贸易顺差高达86.7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大增104.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湾地区的出口产品 来源:大公网)

2024年第一季度,台湾地区货物进出口总值为2017.09亿美元,同比增长8.2%。其中,货物出口总值为1103.29亿美元,同比增长12.9%,货物进口总值为913.80亿美元,增长3.0%。贸易顺差达到189.49亿美元,同比增长111.4%。值得关注的是,电子零组件出口虽占总出口的36.1%,却下降了3.3%。同时,其他主要出口产品如基本金属制品、机械、塑料、橡胶及化学品等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对主要出口市场的分析中,对中国大陆及香港的出口额为340.22亿美元,占总出口的30.8%,同比略有下降0.9%。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已超过中国大陆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货物出口目的地,出口总额为246.27亿美元,同比激增57.9%,显著提升了其在台湾地区出口市场中的份额。而对日本和欧洲的出口则分别下降14.4%和5.9%。这些数据反映了两岸贸易的下降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岸贸易调查最终结论 来源:中国商务部)

众所周知,美国总是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遗憾的是,在面对美国对台湾的索取和压力时,民进党当局一直顺应美国的要求。

自从民进党掌权以来,他们一直与美国合作,这导致台湾的优势产业被削弱和台湾核心企业受到打压,而对此民进党似乎并不关心台湾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是否受损。

2023年12月,商务部发布了一项关于台湾贸易壁垒的调查结果,指出台湾当局单方面限制了大量大陆产品的进口,共有2509种大陆产品被列入“禁止进口名单”,显然这是一种明显的贸易壁垒。

调查结果公布不到一周,大陆便宣布取消对部分台湾商品的关税优惠,涉及的产品直接受到的关税影响超过了60亿美元。

三、芯片联盟扰乱全球供应链

2024年1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为476亿美元,比2023年1月增长了15.2%,但比2023年12月减少了2.1%。这是自2022年5月以来最大的同比增幅。地区方面,中国(26.6%)、美洲(20.3%)和亚太/其他地区(12.8%)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但日本(-6.4%)和欧洲(-1.4%)下降。中国仍是最大市场。

根据statista数据,半导体在2024年市场预计将达到11046.9亿元人民币,预计2024-2027年间的年均增长率(CAGR)为6.16%,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6422亿元人民币。与全球其他地区相比,最大的收入将来自中国,2024年预计收入为13724.1亿元人民币。

在“芯片四方联盟”中,多数顶级芯片制造商如美光科技、英特尔、三星、韩国SK海力士、台积电和联华电子等在中国大陆都设有生产线。据韩联社报道,过去20年间,韩国对华芯片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3.2%增长至2021年的39.7%,增长了12.4倍。

对中国的排除对全球芯片产业链而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美国对中国实施制裁并封锁其投资渠道,受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国半导体企业,还包括苹果等国际信息通信技术巨头在中国的运营。此外,中国工厂从国外进口半导体,再将其组装成成品出口到全球各地。美国的制裁行为无疑会对芯片产业链造成混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拜登签署芯片法案 来源:WSJ)

美国单打独斗遏制中国芯片产业发展力不从心,于是对日本、韩国、荷兰、德国等盟友祭出“直接产品规则”等长臂管辖举措,派出高级官员胁迫各国追随美国进行对华芯片出口管制。这种做法与盟友的芯片产业利益和国家战略方向相抵触,因此遭到集体抵制。

韩国尝试同美国的芯片遏华战略保持距离。根据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等人的规划,美国的芯片遏华战略旨在把美国打造成全球唯一的芯片设计、制造强国。然而,这与韩国的芯片发展战略产生了冲突。韩国通过实施《半导体特别法》和“K-半导体战略”来对冲美国的战略举措,并未出台对华芯片出口管制规定。

日本未沿用长臂管辖举措。2023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西村康稔宣称,日本芯片补贴力度将和美国对等。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公明党等也反对附美遏华,强调出口管制应与国际规则保持一致。尽管与美国达成协议,但日本采取了更温和的限制措施。

欧盟方面,成员国保护技术主权、维护芯片出口管制独立性的战略意志更强。荷兰和德国都承受着来自美国的重压,但强调自主进行芯片出口管制。荷兰拒绝完全照搬美国措施,德国总理朔尔茨反对保护主义,支持自由贸易,并在华增加投资和研发。

2023年10月17日,拜登政府发布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的最终规定后,多家美国芯片企业股价应声下跌。截至当天收盘,英伟达股价下跌近5%,英特尔和超威半导体的股价分别下跌约1%。这三家美国芯片巨头在一夜之间市值蒸发约5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00亿元)

作者: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