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错综之美,穷技巧之变:古建筑中的抗震英雄与艺术瑰宝斗拱

“把天顶起来/身体就站稳了/所以/不断弯曲/不停配合/骨骼贴着血肉/血肉扯着血肉/长年累月分摊的疼痛/早成为一种风骨”

2017年,英国第四频道播放纪录片《紫禁城的秘密》,探讨故宫历经六百年的风雨仍屹立不倒的秘密。摄制组联合中国专家及能工巧匠,按1:5的比例复制了紫禁城中的寿康宫,并进行地震模拟测试。结果显示,模型在4.5级地震时仅轻微晃动,9.5级时大幅晃动但结构稳固,至10.1级时,仍只有两侧墙体倒塌,其木构骨架依然坚挺如初、完好无损。

而这近乎于可以用“挽狂澜于既倒”做形容的古建筑部件,就是惊艳千年的中国斗拱。

斗拱,是中国传统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于西周诞生,在唐代成熟,上承屋盖,下接柱身,犹如巨大的花朵盛开在屋檐之下。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以承托梁架和出挑屋檐。而它之所以能有拥有谓之“天花板级别”的防震抗震能力,就在于其榫卯之间纵横交错的勾连与嵌合:由于木头的弹性,组合而为斗拱的各种形状的木块之间,严丝合缝而又有“余地”可转圜,每当地震来临,这些木块被允许产生微小的松动,以抵消一部分的地震能量,但当地震结束,它们又能重新紧密贴合在一起,再次紧握双手,携手共进。

“其檐阿华采而轩翔,如翚之飞而矫其翼也,盖其堂之美如此。”,在承重和防震等形而下的功用以外,斗拱最为人称道的是它的美丽。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皇家建筑的专利,在古代,只有宫殿、寺庙、宗祠才可以使用的斗拱,其外形往往复杂而且华丽——以象征着太阳、火焰的红色、黄色、金色作为背景色,展现皇宫富丽堂皇的同时又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而在细部处理上,古人则大胆地选用了绿色、青色和蓝色,在庄重中添一抹轻盈与柔和。“远看擎天柱,近看百尺莲“,“如鸟斯革,如翚(hui)斯飞”无论是展翼之鸟还是聘婷莲花,古代文人士大夫选用的喻体都从侧面点出了作为物件的斗拱因其华美而独特的外观被意外赋予的强大而且粗野的生命力——当我们抬头望它,我们会看到一个个单体构件以一种向生、向上的姿态上下叠落,环环相扣,层层咬合,共同组合而为一个亲密的整体,如蟒蛇缠绕,与屋顶相衔,给人以无与伦比的艺术感染力,并强势地展现出一种颇具冲击力的结构之美。

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家林徽因曾说,若无斗拱之“尽错综之美,穷技巧之变”,便无法成就中国建筑独特的飞檐翘角上如波光闪动的熠熠之华,同样,也无法展现出中国建筑所独有的“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的玄妙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斗拱之美就是中国古典建筑之美的集中体现。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斗拱能成为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徽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