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经济正进入一个消费产品剩余化的时代。

消费者的发言权、影响力要大于生产者,日本在1960年代就意识到“顾客就是上帝”。

美中贸易比当年的美日贸易更加不平衡,加上中国的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比日本大,因此,中国对美国制造业的冲击远比当年日本要大。而中国在意识形态又与美国不同,因此需要格外珍惜美中关系,才能留住美国市场这一最大的顾客。

但是中国决策层却在林毅夫、李稻葵、张维为、金灿荣等人的忽悠下,真以为中国经济将是美国的两三倍,要取代美国主导国际新秩序。这就引发了美国的战略焦虑,导致美中贸易战在2018年全面爆发。

中国商品占美国进口的份额从2017年的21.6%降至2023年的13.9%、2024年一季度的12.9%

美中贸易战最大的受益者是墨西哥和东盟(尤其是越南),其次是印度。墨、越、印的商品占美国进口的份额从2018年的13.6%、1.9%、2.1%提高到2024年一季度的15.9%、3.9%、2.8%。

预计美国不会扶持越南的制造业,而会增加从墨西哥的进口,因为美越贸易极不平衡,过去十年越南从美进口只是向美出口的13%,而墨西哥是74%。

有人说,美国市场只占中国出口的不到20%,不足为虑。

但是美国的市场是不可替代的,因为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只有美国可以允许贸易逆差,成为其他国家的顺差池,日本、台湾、韩国、越南的制造业崛起都是依赖这个顺差池。

比如2018年美国市场只占中国出口的19%,但是却占中国总顺差的92%。2009-2018年中国商品占美国进口的20%,但是中国从美国获取的顺差却占美国的总逆差的45%,每年给中国提供了数千万的就业。

可以说,没有美国的市场,就没有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和经济的腾飞。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4月访问哈佛大学时说,“优质产能不仅不过剩,还能带动更多有效需求。”

但是光有需求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购买力

除了美国外,其他国家需要贸易平衡,即便欧盟也如此。如果中国长期向这些国家大量出口,而这些国家未能大致等量出口(到中国或其他国家),会陷这些国家入债务危机、甚至政治危机,最后导致对华关系恶化。

以前凭借来自美国的巨额顺差,中国可以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购买石油等原材料,对法国等国的贸易维持相对平衡,对德国等国甚至存在逆差。因此,法、德等国对华比较友好。

但是现在来自美国的顺差减少,中国不得不减少从欧盟的进口,对法国的顺差在扩大,对德国从逆差转为顺差,如果此趋势继续,那么欧盟对华关系也将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