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历史悠久,最早的载录见于西汉时期:“镂缕形肖,五人分操,倏然间灯与星竟,影与人衍,蔚复川塬,即形大观,时人谓之‘工之大’”。作为传统美术与传统戏曲巧妙结合的独特艺术品种,皮影跨越千年,见证着历史的痕迹,承载着时光的沉淀,具有浓厚的民俗气息。

澎湃新闻获悉,5月20日,以“世间日月,影中乾坤”为主题的恭王府博物馆馆藏皮影精品展启幕。展览重点介绍清代皮影戏在北京城繁荣发展的情况、清代王府的养班习俗以及历史上恭王府与蓟州皮影的联系。同时从恭王府博物馆馆藏9000余件皮影中遴选出200余件精品,涵盖多地风格,呈现出我国皮影艺术丰富多彩的造型特色与地域文化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皮影戏表演后台

王府养班渐成风俗

清代,艺匠能人齐聚京师各显其能,皮影戏盛行,诸多王府养班渐成风俗,皮影制作技艺日臻成熟。

李脱尘(1885-1938)《滦州影戏小史》中记载了礼亲王府养皮影班的情况:“……影戏遂于康熙五年随礼亲王入关,居其邸第。有八人专司影戏事,每月给工银五两,食宿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 五富寿为先 纸影

齐如山(1877-1962)在《故都百戏图考》中对北京各王府“养班”情形的描述:“从前各王公府多好影戏,如怡王、肃王、礼王、庄王、车王等府,皆有影戏箱,及吃钱粮之演员”。

古蓟州位于京畿要地,与皇室关系深厚。自清代起,蓟州便成为东陵祭祀之旅的必经之地,境内没有行宫及皇家陵寝。东营房村为祭祀途中休憩之地,现今仍居住着满洲八旗后裔。同时,内务府、恭王府、和亲王府和怡亲王府等皇室家族在蓟州圈占大量土地,水陆交通便捷,使得蓟州与皇室及京城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频繁。

这一时期蓟州流传有大量的北京各王府收租执照,其中包括了光绪年间恭亲王府在蓟州西龙虎峪、“柳官庄佃户李富”,其中的李富亦是蓟州皮影镇柳官庄村的收租执照,上有“柳官庄佃户郭文仲”班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

2019年,恭王府博物馆研究馆员孙冬宁在调研蓟州皮影时发现了周金良收藏的蓟州皮影班主李富的影夹和相关皮影拓稿,同时发现的“光绪年间恭亲王府在蓟州西龙虎峪镇柳官庄佃户李富的收租执照”,成为了策划本次展览的重要线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绪年间恭亲王府在蓟州西龙虎峪镇柳官庄佃户李富的收租执照

1932年,辅仁大学以108根金条代偿债务为代价,获得了恭王府府邸的产权,并以王府宅邸作为大学校舍,当时在王府花园内曾设有东方民俗博物馆,其藏品中包含各种年节习俗、传统工艺美术等器物,在王府建筑文化空间内展出传统工艺作品及其对此习俗进行研究自此为开端。

目前,在恭王府博物馆馆藏皮影9210件中,包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云南、内蒙古等地区作品,大致分为头茬、身段、动物、景片四类,各类题材均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造型形态和地域文化的独特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恭王府博物馆藏 反王扎巾纸包

“影”中有乾坤

展览展出了与恭王府皮影戏班相关的蓟州皮影头茬、图稿、影卷、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

蓟州皮影与唐山皮影同源,属滦州影系,为唐山西路皮影,是蓟州流行于民间的主要剧种,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清代,蓟州的皮影班活动于北京,并和唐山地区影班一并形成北京东城派皮影。据皮影老艺人口述,清末时期,蓟州蔡永发影班活跃于京城,出入王孙府第进行堂会演出。民国期间,蓟州主要影班有袁万顺班、边七班等,他们除满足本地区演出需求外,还经常到周边的宝坻、平谷、遵化、兴隆以及承德、内蒙古、东北等地演出,促进与其他地区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蓟州皮影包

唐山皮影选皮和制皮以驴皮为原料,因其透明度强、柔韧性好、结实耐用且易于保管。唐山皮影过稿、雕镂、着色等工序讲究精细,雕工技术要求极为严格,针对不同雕刻角色技术和刀法需具备针对性,呈现出刚柔拙巧的和谐之美,富有装饰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山皮影

河南潢川皮影与附近几县的皮影合称豫南皮影戏,一个影身由十二个影片连缀而成。其主要特点是绘画与刻镂两种手法兼施,皮影人形象饱满,厚实而淳朴,与中原人相貌颇相类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南潢川皮影

长沙湘剧皮影戏以长沙县和望城县为中心,作为长沙湘剧皮影戏重要一支,望城皮影戏分为三类:影人、道具和衬景、影窗边框,其中以影人为整个皮影的核心。传统型影人分为头茬和身段两部分,这两部分可以组成复杂众多的人物形象,以适应各种剧目的演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沙湘剧皮影

湖北皮影造型面部饱满,包括“门神谱”“汉口皮影”“魏谱”三大类。“门神谱”也称“江汉皮影”,流行于荆州、潜江、仙桃一带。影人高大,一般身高八十厘米左右,头帽分离,全身十二个关节,面部多实心阴刻,眉眼靠描绘,雕刻拙朴,风格写实。“汉口皮影”流行于汉口、云梦、黄冈、黄石一带。影人身高五十厘米左右,头帽分离,雕刻粗犷,程式简单,具有丰满圆润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口皮影

“魏谱”流行于鄂西北的竹山县、竹溪县、陨县一带,作为湖北皮影的重要代表,十堰的竹山堵河皮影人身高三十五厘米左右,雕工精细,走刀流畅,色彩艳丽,表情丰富,服饰图案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竹山堵河皮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竹山堵河皮影

启动仪式当天,来自湖北省竹山县的民间艺术演员也表演了高腔皮影戏曲目《三代四状元》。竹山堵河皮影2011年列入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戏使用的人物、头面、布景、道具以及刀枪剑戟等兵器,都是由上好牛皮制成,经硝制、油沁、晾晒、压平后雕镂刻画,再用色彩点染而成——统称为“影子”,正派人物用阳刻手法,花脸、丑角等用阴刻手法,各行当脸谱造形和行头源于戏剧,雕刻工艺讲究圆润,走刀流畅,精美细腻,面部饱满。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15日。展览启动仪式当天,恭王府博物馆“廉洁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以恭王府博物馆廉洁文化教育主题展为例”主题研讨会也在京召开。来自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梅兰芳纪念馆、圆明园管理处、明十三陵管理中心等机关、文博单位的有关专家,共同就由恭王府博物馆策展推出的“廉洁文化教育主题展”交流研讨。

据悉,恭王府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曾经的“府主”和珅作为清朝一品大员,却大肆贪污弄权逾制,最后被赐自尽,发人深省。经过两年的筹备,2023年7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廉洁文化教育主题展”正式对公众开放,并作为常设展呈现。展览分为“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廉洁奉公的反面典型——和珅”“坚定理想信念 保持廉洁本色”三个单元。通过观看展览,观众们可以了解到“廉”和“廉洁”的由来,欣赏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文化的经典内容。该展自2023年3月预展、7月正式开展以来,累计观众达6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