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日军投降并陆续撤出东北之后,集工业、能源和军工于一身的东北重镇,旋即成为了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

从当时的战略格局来看,甚至已经到了“得东北者得天下”的关键时刻。事实证明,东北地区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地位,的确是其他地区无法相提并论的。

当时,国共两方几乎同一时间想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让林帅携带一支王牌军事指挥班底,火速前往东北地区负责全面工作。

其实,军委一开始想让林帅去山东军区担任司令,但有鉴于东北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最终决定让林帅坐镇东北。

已经动身前往山东,并已抵达河南濮阳的林帅一行人,接到了来自军委的一封加急电报后,马上改变行程前往东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委的这一重要决定,不仅体现了东北在当时大环境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且也表达了我军对即将打响的解放战争势在必得的决心。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军委临时改变对林帅的任命,也反映出了党中央对林帅军事才能的信任。

而和林帅同行的“五人军事指挥组”成员,分别是萧劲光、邓华、李天佑、聂鹤亭和江华。

一、亲密战友萧劲光

萧劲光是一位百年不遇的虎将,他曾有过5次在林帅麾下任职的经历,彼此之间不仅十分熟络,而且对彼此的性格和战略思想,也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军委任命林帅为山东军区一把手时,同时也任命萧劲光做他的副手。东北人民自治军成立之后,这对老搭档仍然是十分亲密的上下级关系。

1946年6月,中央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领导,决定让林帅一人身兼多职。此后,他成为了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的一把手,而萧劲光则继续在林帅手下担任副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信了解林帅的人都懂,他是一个十分难以相处的角色,但萧劲光却5次给他做副手,足以证明林帅十分信任他。

建国之初,萧劲光负责并主抓筹建海军工作,成为了第一任海军司令。1955年,全军第一次授衔时,萧劲光被授予开国大将军衔。

十年特殊时期,萧劲光受到了错误批判,直到1971年才重新复出主持海军工作。1989年,86岁高龄的萧劲光因病去世,结束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二、备受信任的邓华

邓华是一位拥有超高军事指挥才能的将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毛泽东曾亲口说过:“只有让他去我才放心!”

1945年,林帅坐镇东北期间,邓华身为他麾下的“五虎将”之一,凭借着成熟的军事指挥经验,以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功,晋升为四野第15兵团军事主官。

林帅对邓华的能力十分赏识,抗美援朝时他亲自推荐邓华赴朝指挥作战,给彭老总担任副手。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一位能担当重任的战将。

1955年,邓华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后因受彭老总冤案牵连被免职。后来,前往四川任职,1977年进入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1980年因病在上海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四野一流名将李天佑

李天佑在党和军队中的资历非常高,红军期间就已经开始担任师长,后来被选中跟随林帅去东北,先后在北满、松江军区任要职,因战功卓著晋升为一纵司令员。

相比于其他开国将帅而言,李天佑是一位非常能打的将领,称得上要资历有资历、要战功有战功。在东北期间因战功卓著,被任命为四野13兵团副司令。

但由于李天佑为人低调,所以在建国之后一直都默默无闻,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之后,始终扎根于广西军区,为我军正规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刚烈”将军聂鹤亭

聂鹤亭和林帅去东北,可以说是毛泽东经过综合考虑之后才亲自点将。期间,他被任命为松江军区一把手,在率部攻下哈尔滨之后,又相继参加了“困长春”和辽沈战役。

聂鹤亭是林帅的左膀右臂之一,他的性格刚烈勇猛,这一点在战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身为四野副参谋长一级的指挥官,曾协助林帅一举赢下了平津战役。

聂鹤亭身为战功赫赫的开国中将,在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中都有不俗的表现。而且先后担任过装甲兵、工程兵副司令,特殊时期遭到了不公正对待,1971年含冤去世。

五、无冕将军江华

江华是井冈山时期的老革命,当年深受毛泽东的信任和赏识,也是他十分倚重的人才之一。江华和林帅去东北,也是毛泽东亲自点将。

不过在建国之后,江华受组织委派转入地方工作,全军大授衔之前已经开始主政浙江,并且做出了一番令人羡慕的成绩。

按照军衔评定标准,转入地方工作的人不参与授衔,所以他成为了“五虎将”中,唯一没有授衔的开国元勋。

身为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的人,江华还曾被任命为最高法特别法庭的庭长一职。1999年,这位92岁的老人,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