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平时看古装剧时

肯定都看到过这个词吧——

“秋后问斩”

为啥古代判死刑

一定要等到秋后才动手呢?

春天、夏天为啥不行?

关于“秋后问斩”

大致可分成两方面原因——

“迷信”的和“科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迷信”的原因

古代的科技没那么发达

不管做什么事

基本都遵循一个前提——

万物有灵、顺应天意

而“秋后问斩”也是这么来的

在古代人普遍观念里

春天、夏天是万物新生的季节

象征着出生、成长

而秋天、冬天草木凋零

象征着冷清和落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顺天意”

简单来说就是什么时间

就该什么事儿

处罚犯人这种事情

和秋天、冬天“更搭”

所以就被安排到了秋后

到西汉时期

又出现了“天人感应”的说法

天有四时,春夏秋冬

王有四政,庆赏罚刑

刑罚和秋冬对应了起来

也增加了“秋后问斩”的“合理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确实有些人

所犯之罪实在太过深重

“秋后再动手”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所以发展到明清时期

就基本明确了两种死刑执行方式

第一种就是秋后问斩

先收押天牢

等到秋后再执行

第二种是斩立决

也就是立刻执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科学”的原因

虽然“秋后问斩”

主要是因为“顺天意”而产生的

但这样的做法

客观上也有一定的“科学性”

其一

“秋后”大家都比较闲

古代的刑罚

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以儆效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行刑的时候

有越多的人来围观就越好

这样可以警醒大家

让大家不要犯类似的罪

如果在春天、夏天执行

那过来围观的人

可能会没有那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古代是纯纯的农业社会

春夏正是农忙的时节

这个时候

安排任何和农事无关的事情

都会耽误事儿

等到秋收之后

农耕结束

大家都闲下来了

不管是百姓还是官府

都有更多的时间来处理

和农耕无关的事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补充个小知识点

很多朝代执行死刑会安排在“菜市口”

也是因为菜市场这个地方

人来人往、车马川流不息

会有很多人来围观

其二

“秋后执行”能减少错案

古代的判案手段

相对是比较有限的

在断案判案的过程中

就比较容易出现错判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秋后问斩”

就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去“复奏”

比如清代的秋审制度

每年八月中旬

会对上报的死刑案件

进行复审

一部分错判的案件

就是在这个环节重审、犯案的

无辜的生命得以被挽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以上这两个角度看

“秋后问斩”还是挺“科学”的

3-“午时三刻”是什么时候?

说完“秋后问斩”

我们再来说一个

和古代死刑密切相关的时间点——

午时三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是按照“十二时辰”和“一百刻”

来划分一天的时间的

“午时三刻”大约就是

中午十二点前后的这个时间段

之所以把行刑的时间

定在“午时三刻”

一方面是因为古人的观念中

正午阳气最盛

可以冲淡“行刑”带来的阴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古代没有走时精准的表

判断时间基本都是“估个大概”

“午时三刻”对应的是

太阳走到天空最高点时

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判断

以上

就是“秋后问斩”和“午时三刻”

出现的主要几点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得不说

虽然古代受限于科技水平

很多事儿都多少“带点迷信”

但在迷信之下

也存在不少“合理性”和“智慧”

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博士一分钟,姿势涨不停

我是好奇博士

很高兴认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