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寓意美好的挂坠、艾草熏制的香囊、时尚潮流的耳环……近日,在叶榭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内,一款款由叶榭筘布制作而成的精致饰品占领了展示窗口的“C位”,本应丢弃的筘布边角料在当地老手艺人的妙思下变得创意十足。这些重焕生机的非遗制品更是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新思维与老技艺碰撞出迷人火花,一针一线串起了传统与现代的文化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遗文化再创新

把小布料裁剪出合适的大小,将其上下缝制在一起,再配上装饰品,不过半小时,82岁的村民俞大妹就能完成一款筘布挂坠。最近这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会来到体验馆,静静坐在小小工作间里,用筘布边角料缝制出一款又一款小饰品。耳环、挂坠、香囊、发卡……展示厅里摆满了由她亲手制作的小玩意儿,生动可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松江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叶榭筘布本是当地老人们压箱底的嫁妆布,主要用于制作衣被,这几年,为传承经典文化,筘布相关的创意成品不在少数,旗袍、布包、靠垫、台灯……尽显创意。“但在创新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布料在裁剪后都无法做成大物件,无形之中造成不少的资源浪费”。叶榭镇文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想要利用起筘布的边角料有两大难点——想法和技术,“往往材料越小,可发挥的空间就更小,所以创作的难度就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俞大妹的出现解决了镇文体中心的难题。在叶榭,她的布艺水平有目共睹,年轻的时候便早早进入服装厂工作,退休后还会不时在家裁衣绣布,得知该情况后,老人家主动来到文体中心表示愿意尝试,再由中心几名年轻工作人员担负起研发创作工作。年轻人绘图、老人家缝制,以针代笔,以线代色,传统技艺被注入新鲜血液,很快,一款款充满特色、创意十足的小饰品得以出炉,精巧可爱的造型使得这些作品广受好评。“现在,不少市民都表示想要购买这些小饰品,还有在网上看到后,特地开车过来就为拍照的游客,人气特别高。”镇文体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传承技艺正年轻

和筘布一同高涨的还有俞大妹的人气,最近这段时间,慕名前来向她请教的年轻人一拨接着一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把布料的两角对齐,再用深色的线,把它们缝起来……”“90后”的小李端坐在木凳上,专心听着俞大妹的教学过程,他是筘布饰品学习制作队伍出现的第一位男生,也是最用心的一位学生。谈起前来学习筘布记忆的原因,小李告诉记者,因无意间刷到筘布直播的视频号,对于这些曾经是爷爷奶奶们传家宝的布料充满好奇,“我家里的老人以前一直会说这些老布都是‘宝贝’,所以我很想找个机会接触一下。”通过体验馆的展示品,他也发现了这些老布蕴含的另一种魅力,“想要学会做一件饰品,送给家里老人,他们一定会觉得很有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这几年,筘布文化传承的年轻人队伍正变得越来越大,此前,来自上海大学的小朱同学便将整个暑假时间都用在非遗文化的调研之上,并和好友一起,共同研发完成了一只只珍珠筘布手提包,如今,该手提包也已成为了筘布的代表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了解到,除了对于布料技艺的学习体验,眼下,无论是设计创意、对外展示还是科普讲解,总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出现在体验馆里。镇文体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中心还持续与各大高校展开合作,将更多年轻人吸引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希望在新老力量的融合下,让非遗走进人群,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好抓手”。

文字:张立

图片:时俊和

编辑:周雨薇